1108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精神学习:增量财政可期

陈刚/陈李 2024-11-10 09:58:19
机构研报 2024-11-10 09:58:19 阅读

事件:2024 年11 月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宏才参加并答记者问。

    本次人大常委会的核心内容聚焦于化债

    人大常委会胜利召开,除表决通过多项决议、人事任免外,最受关注的还是增量财政的悬念。今日公布了一揽子化债举措,将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 万亿元。化债方案持续推进落实,将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为后续财政发力打开了空间。

    10 万亿化债资源来自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新增6 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2024-2026 年期间每年安排2 万亿。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行专项债对高息债务进行置换;二是放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限制,2024-2028连续五年安排8000 亿专项债用于置换隐性债务。此处并未有增量债,是对专项债使用范围的放宽。三是2 万亿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即针对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由于棚改产生的隐性债务正常到期。10 万亿的化债资源可以帮助地方到2028 年前节省约6000 亿利息。

    本轮化债的政策逻辑

    1)中央政府依然坚持“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一方面,本次债务使用地方专项债进行置换,而非特别国债,表明偿债责任仍在地方政府。另一方面,中央认可的隐性债务规模为14.3 万亿,未能被本轮化债资源涵盖的部分有2.3 万亿,这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出更积极的态度。但尽管如此,化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问题,政策本身是对症的。

    2)大规模化债的意义不仅在于防风险,也在于促发展。根据蓝部长的表述,化债工作思路做出了根本改变,已不仅是针对防风险。926 政治局会议提到“今年以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取得积极进展”,同时也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理解既然防风险已取得积极进展,大规模化债资源还需要应对经济运行的新问题。通过化债解决存量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财政空间加大逆周期调节,投入民生、消费等领域,推动需求回暖,使得经济复苏斜率上修。

    3)将新增债务限额安排为专项债债务限额有三个优势:一是专项债不计入赤字,在管理机制上更加灵活;二是专项债资金可以在年度间进行融通,相关资金可以用于今年未到期债务的化解,也可以展期到明年;三是专项债可以用作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政府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的受托管理资金的来源,形成财政与国资更好、更稳定的循环体系。

    政策节奏:观察几个重要窗口期,消费、地产政策仍值得期待地方政府化债是增量财政的第一步。蓝部长在答记者问时也提及: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等工作、房地产收储、刺激消费政策都在研究之中,同时房地产的相关减税政策预计很快出台。

    同时,美国大选靴子落地,特朗普上台后新一轮贸易摩擦或难以避免。在出口承压的背景下,内需是实现稳增长的重心,结合9 月底政策态度转向以来,政策力度以及持续性都诚意满满,对增量政策要多一份信心;而由于关税政策尚未落地,财政工具的适当后置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给国内政策和经济留有更多调整空间,因此对政策也要多一份耐心。

    后续几个重要的观察窗口分别在今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 月政治局会议、明年的两会。

    后市展望:市场仍处于“强预期”定价逻辑,关注顺周期 目前市场将进入一段政策真空期,伴随着财政迈出大规模化债第一步,后续增量政策也打开了想象空间,在明年两会公布赤字率和新增特别国债额度前,政策预期都难以证伪。

    我们认为顺周期风格将迎来阶段性的配置机遇,这一是由于政策预期斜率向上空间重新打开,二是短期小盘风格演绎较为极致。在风格跷跷板效应下,市场将向顺周期风格切换,关注政策支持预期下的化债、地产链、消费,以及低PB 央企的估值修复机会。

    风险提示:对政策理解不深刻、贯彻落实不到位的风险;外部冲击超预期;国内经济增长变化超预期;地缘政治风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