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金融数据点评:定买卖的M1 触底了吗?
事件描述
11 月11 日,央行公布2024 年10 月金融统计数据:10 月,社融新增1.4 万亿,人民币贷款增加0.5 万亿;10 月末,社融规模存量同比增长7.8%,M2 同比增长7.5%。
事件评论
社融同比少增,政府债因高基数支撑力度减弱。今年10 月新增社融1.4 万亿,同比少增0.4 万亿,核心分项均较弱。具体来看:1)10 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0.3 万亿,环比季节性走弱,但同比仍少增0.2 万亿,指向当前居民、企业融资需求仍较疲弱。2)10月政府债新增1 万亿,同比少增0.5 万亿,主要系去年增量政策较早出台,2023 年四季度发行特殊再融资债1.4 万亿、增发国债1 万亿导致基数较高。当下化债政策落地,11-12 月或有2 万亿专项债发行,或对政府债融资产生支撑。但值得注意的是,化债本质是置换,政府债增加的同时,信贷、非标、企业债等规模或有下降,而债务压力降低之后,政府、城投等主体是否能够重启加杠杆能力,是后续观察的重点。3)10 月企业债、信托贷款均是同比少增,委托贷款、未贴现票据则分别同比+212 亿、+1138 亿。
居民信贷同比改善,后续观察持续性和企业信贷。今年10 月当月新增信贷0.5 万亿,同比-0.2 万亿。分部门来看,10 月居民部门信贷新增1600 亿,虽然环比季节性走弱,但难能可贵的是,居民短贷、中长贷同比均有改善,分别同比+1543 亿、+393 亿,9 月底权益市场改善,货币、地产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初见成效,十一假期消费等因素均有积极影响,后续关注增量政策落地后居民信贷改善的持续性。10 月企业部门信贷同比仍待改善,企业短贷、中长贷、票据融资分别同比-130 亿、-2128 亿、-1482 亿,指向当前企业融资需求仍较弱,虽然前期手工补息的影响逐步消退,但化债对于企业信贷短期或有一定拖累,中长期则有助于重启企业加杠杆能力。
继M2 增速率先改善后,M0、M1 增速亦有反弹。10 月M0、M1 同比增速分别反弹至12.8%、-6.1%,M2 则续升至7.5%。从存款来看,10 月居民、企业、非银存款同比均多增,财政存款则同比-7748 亿。财政存款加快释放,权益市场回暖带动理财资金回流非银存款,或是M2 近期改善的主因。更加重要的是,M1 结束连续9 个月的下滑,在M2 率先改善之后,也迎来反弹,一方面禁止“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的影响逐步消退,另一方面近期地产政策宽松、居民中长贷同比转正,企业活期存款或迎改善。
增量政策已来,基本面回升曲线仍待进一步呵护。虽然10 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回落至7.8%,但能够观察到部分指标已经在改善,比如上个月我们的金融数据点评标题为《M2率先改善》,这个月最大的变化是居民信贷同比和M1 增速的改善。央行在三季度货政报告的专栏中强调,近期M2 受存款的分流和回流影响波动较大,M1 的问题在于统计口径不足,考虑研究纳入居民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等。市场认为“M1 定买卖”,因为M1 曾经代表的是企业活期存款、企业的经营活力;而央行把更多居民活期存款等纳入M1,也是希望M1 能充分代表实体部门的经营活力。也就是说,央行和市场当下提升M1 的需求是一致的。同时考虑央行对于“促进物价合理回升”的表态,虽然与日本安倍政府简单的“通胀目标制”不同,但意味着增量政策、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或将延续。而从时间窗口来看,11 月8 日财政增量政策落地,年内或有2 万亿专项债发行,下一步是央行的配合,降准降息、净买入国债、买断式逆回购等均或将加码。定买卖的M1,乃至基本面真正触底回升之前,宽松不止。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