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点评:一揽子财政政策尚未结束 增量政策可期
事件:
11 月8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 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
主要观点:
1、 新增6 万亿化债额度,分三年实施,官方隐性债务基本覆盖,缓解部分地方资金流动性压力。
2、 当前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进程主要针对各负债主体流动性问题,尚未涉及促进地方收入增长等增量政策。
3、 关注增量财政政策,聚焦明年中央财政举债以及财政赤字率提升幅度。
化债缓解地方流动性问题。官方隐形债务基本覆盖,缓释地方当期化债压力、减少利息支出,减轻地方资金链压力。今年以来,地方税收不及预期,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各地政府债务压力加大。2023 年末,全国官方隐性债务余额为14.3 万亿。
本次新增6 万亿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分三年安排,2024—2026 年每年2 万亿元。其次,从2024 年开始,连续五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 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 万亿。再次,2029 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 万亿,仍按原合同偿还。上述三项政策协同发力,2028 年之前,官方隐性债务总额从14.3 万亿元大幅降至2.3 万亿元,据财政部估算,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 亿元左右。虽然地方政府债务实际规模超过官方口径,但本次中央政府化债规模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对非官方口径债务压力也能起到间接缓解压力的作用。
稳定地产政策将陆续出台。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已按程序报批,近期即将推出。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方面,财政部正在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细则,推动加快落地。
财政政策的整体节奏是,先解决流动性问题,再考虑增量。目前落地的财政政策均为降低实体经济流动性以及系统性风险,聚焦当前债务问题突出的地方政府债务、地产债务、以及与其高度相关的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除去特别国债中拉动投资和刺激消费补贴,保证今年完成经济发展目标以外,尚未涉及推动明年经济增量,以及如何改善地方政府收入。缓解债务压力,对地方收入不能产生直接影响,后续仍需关注增量政策。
一揽子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尚未结束,后续政策可能着重于经济增量发展,力度可期。蓝部长在10 月12 日以及11 月8 日的两场新闻发布会中,都反复提及逆周期调节绝不仅仅是目前的化债、商业银行注资等,这是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他多次提到中央财政举债和赤字率有较大提升空间。他提出,我国政府还有较大举债空间。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根据IMF 数据,2023 年末G20 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其中:日本249.7%、意大利134.6%、美国118.7%、法国109.9%、加拿大107.5%、英国100%、巴西84.7%、印度83%、德国62.7%;G7 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同期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 万亿元,其中,国债30 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 万亿元,隐性债务14.3 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
后续政策关注增量规模、以及经济可持续增长方式。后续政策的倾斜方式和着重行业决定未来中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路径。例 如地方财政收支的可持续性,地方财政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可关注今明两年的财税体制改革。经济可持续增长方面,以过去为例,2000~2007 年是以外贸为主线的经济增长模式,2008 年以后是以地产、基建为主线,互联网为副线的经济增长模式等。在债务问题、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稳定以后,经济增量的可持续发展主线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贸易摩擦升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