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金融数据点评:总量弱但结构“小喜” 政策成效验证是关键
事件: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2024 年10 月新增社融约1.4 万亿,同比少增4483 亿,存量社融同比增长7.8%,增速环比回落0.2pct;10 月新增信贷5000 亿,同比少增2384 亿。
M1 同比下降6.1%,降幅环比收窄1.3pct;M2 同比增长7.5%,增速环比回升0.7pct。
传统信贷小月增量预期内较弱,但政策组合拳催化下零售边际有所修复。
总量偏弱已在预期内,核心关注实体修复持续性对有效需求的提振。10 月金融口径信贷新增5000 亿,同比少增2384 亿;存量信贷增速环比下降0.1pct 至7.7%。对公贷款(不含票据贴现)单月净减少394 亿,零售贷款、票据贴现分别新增1600、1694亿。现阶段高频经济指标已有回暖(10 月中采PMI 时隔6 个月重回枯荣线上),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明确下阶段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在流动性合理宽裕的背景下,若财政组合拳落地见效带动各类主体经营改善、扩张意愿提升,也有望驱动有效需求改善。
零售端,资本市场回暖阶段性提振短贷需求,中长贷表现需关注居民购房意愿修复。
10 月居民短贷新增490 亿(当月增量为2020 年来同期最高),同比多增1543 亿,预计主要受益股市情绪回暖、风险偏好有所回升;中长贷当月新增1100 亿,同比多增393 亿,或与10 月一线城市购房情绪回暖相关,但持续性需观察乐观情绪向其他城市传导进展,若下一阶段地产呵护成效好于预期、房价企稳止跌,居民中长贷有望延续修复趋势。
对公端延续少增,年末侧重项目储备叠加弱需求共同扰动。10 月企业中长贷新增1700 亿元,同比少增2128 亿元,预计主要受年末银行专注储备项目、放缓投放影响;短期融资方面,10 月企业短贷净下降1900 亿、同比多降130 亿,表内票据新增1694 亿(同比少增1482 亿),“票据冲量”显示企业再生产诉求依旧处于低位。
政府债继续新增超万亿,后续化债加速推进预计仍将是社融的主要支撑。10 月新增社融约1.4 万亿,同比少增4483 亿,存量社融增速较上月下降0.2pct 至7.8%。政府债贡献社融超7 成,但高基数下同比少增。10 月政府债新增1.05 万亿(贡献当月社融增量的75%),但高基数下同比少增5142 亿,考虑到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24-2026 每年新增2 万亿债务限额,政府债发行仍将有力支撑社融表现(静态测算,新增2 万亿政府债将增厚2024 年社融增速0.5pct)。对实体贷款延续筑底。10 月对实体发放人民币贷款约2990 亿,同比少增1849 亿,表外融资净减少1443 亿,同比少减1129 亿,其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净下降1398 亿,同比少减1138 亿;企业债新增1015 亿,同比少增163 亿。
理财回流带动M2 增速回升,M1 降幅收窄好于预期。10 月存款新增6000 亿,同比少增446 亿,股市回暖下非银存款新增1.08 万亿、同比多增超5700 亿是主要增量(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9 月份一揽子政策发布后,理财资金向证券客户保证金回流;零售存款净减少5700 亿、同比少降669 亿,也体现“存款搬家”影响),M2 增速较上月提升0.7pct 至7.5%;企业存款净减少7300 亿、同比少降1352 亿,而M1 降幅较上月收窄1.3pct 至6.1%,若下一阶段降幅继续收窄、也可期待企业活力进一步修复,与边际改善的PMI 互为印证;财政存款新增5952 亿,同比少增7748 亿。
投资分析意见:在稳地产、稳增长、化风险的大背景下,尽管短期银行报表依旧承压,但预期外的压制因素不再,若政策组合拳对实体经济的托底力度、提振力度不减,银行基本面就有望迎来新一轮筑底改善,继续看好银行。临近年末,以险资为代表的长线资金同样面临高股息资产的配置需求,近期A 股银行阶段性调整后,估值与股息的性价比再次凸显。个股选择上,H 股国有大行可继续持有,另外着重聚焦两大主线:1)政策催化下有望再现业绩成长的优质中小行:苏州银行(对应24 年股息率5.1%)、苏农银行、瑞丰银行、常熟银行;2)受益化债且更有扩表抓手,因预期差而被低估的银行:重庆银行(对应24 年股息率4.5%)。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成效低于预期,经济修复节奏低于预期;平台降息扰动、息差企稳进程不及预期;尾部不良风险加速暴露。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