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行业点评:法定公共假期增加 影响几何?
核心观点
事件:11月12日国务院决定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修改,主要内容包括:1)将原办法第二条第二项修改为:(二)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岁、正月初一至初三)”,第四项修改为“(四)劳动节,放假2天(5 月1日、2日)”;2)增加第七条:“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新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莲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本决定自2025年1月 1日起施行。
法定公共假期增加+调休制度合理化,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释放。根据国务院此次对原《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调整,自2025年起,我国居民在春节、五一劳动节的法定假期将各增加1天,全年假期总数将由11天增加至13天。同时,此次办法修订着重增加“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莲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条款,将有助于缓解此前居民因假期调休带来的连续工作日数过多的间题。根据此次办法调整,2025年春节将自除夕起放假8天,劳动节将放假调体5天,虽然同比假期天数没有增加,但一是除夕当天居民不再需要通过用人单位灵活放假或带新休假方式进行放假,二是假期后需补班天数将减少,因此实际假期天数及节后居民消费的波动预计将同比2024年改善。
中长期看,我国公共假期天数及假期制度仍有进一步提开空间。假期制度调整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科学化的过程,既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与社会发展理念和政策导向有重要关系。建国以来,我国法定公共假期改革整体趋势仍以增加天数为主,由1949年的7天、1999年的10天、 2007年的11天逐步增加至自前的13天。但与海外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的法定公共假期大数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如东业国家中日本(21大)、韩国(17天)的法定公共假期仍多于我国。因此中长期看,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结构转换的背景下,通过调整假期制度,释放假期经济活力从而拉动消费增长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可选途径之一,未来包括2.5日休假制度的落实也可进一步推动我国居民的整体假期数量增长,从而更好的释放消费动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此次公共假期天数调整的意义不仅在于新增的2天公共假期,更重要在于决策层思路的转变,即通过货币、财政、配套改单等多重措施拉动居民消费动能释放。
投资建议:假期天数增加有利手居民增加假期出行半径及频率,同时将大幅拉动本地服务消费。而考虑到不同细分行业、商业模式对客流的承载力不同,从基本面排序着,我们认为消费互联网平台公司(OTA、本地生活)>餐饮、酒店、免税>景区,消费互联网平合推荐携程集团-S、同程旅行,建议关注美团 W、餐饮、酒店推荐龙头公司海底捞、锦江酒店、首旅酒店,景区公司推荐具备提质扩容和外延扩张的三特索道、天自湖,建议关注西域旅游。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风险:居民消费力复苏低于预期的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