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智能驾驶芯片:NOA起量+国产替代

谢春生/张宇/汤仕翯 2024-11-13 21:28:25
机构研报 2024-11-13 21:28:25 阅读

  智能驾驶芯片:NOA 起量和国产替代

      智能驾驶芯片作为智驾系统核心环节,占成本约20-30%。8/8 黑芝麻智能,10/24 地平线,国内两家智能驾驶芯片公司在港上市,2023/1H24 收入合计同比增长74/134%。我们认为,高成长的背后反映出:1)智驾功能由L1-L2往高阶NOA 规模化升级带来芯片算力需求提升; 2)国产芯片量产能力和性能在过去两年逐步验证,国产替代加速,特别是对低算力龙头Mobileye替代进展显著;(3)智驾产业链分工尚未明确,自主品牌半自研半合作模式给芯片厂商入局全套解决方案带来机会,有利于其所获价值量提升。我们看好在NOA 升级和产业链自主可控背景下国内智驾芯片公司起量,以及搭载中高端芯片的域控公司受益。

      受益因素一: 高阶智驾起量,NOA 带来芯片算力提升24 年改款车型上新,以 NOA 为代表的高阶智驾功能快速渗透,逐步替代原先基础L1-L2 方案(据高工,2023 年搭载率59%,算力在10TOPS 以下)。

      我们认为针对市场销量最多的10-25 万元车型,考虑成本压力和智能化需求,高速NOA 功能技术方案目前较为成熟,成本可以压缩至2000-5000 元,有利于在该价位段去大规模渗透,因此芯片端布局在15-128TOPS 算力带的产品有望在未来三年具有较大的出货量成长空间。而面向全场景的城市NOA 对传感器硬件、计算能力和安全冗余要求更高,目前技术尚在探索,万元以上智驾成本难在大众市场价格带实现规模化,主要搭载于高端车型。

      受益因素二:主机厂对高价值量的汽车芯片环节自主可控和降本需求加大英伟达、TI、Mobileye 是目前主要海外高/中/低智能驾驶芯片供应商,产品推出早、功能安全性高、有完整的开发工具链和生态,一直被主机厂青睐。

      24 年初《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代表着核心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加强。国内芯片厂自2020 年来随着产品量产,在低算力领域的量产能力已经得到验证、生态配套逐步完善,其本地及时响应和成本优势凸显,地平线J2/J3 针对Mobileye 的替代效果明显。2023 年以来中高算力领域国产芯片逐步走向量产,如黑芝麻智能A1000、地平线J6、华为MDC 平台等,有望进一步提升智能驾驶芯片的国产替代进程。

      受益因素三:智能驾驶产业链分工未明确,芯片厂商布局软件提升价值量从合作模式上,过去两年主机厂对智能驾驶领域话语权要求普遍提升,但由于不同主机厂的投入程度不同,导致与供应链的合作分工非常差异化较大,呈现出“Case by case”的情况。但展望2025 年后伴随特斯拉、小鹏等的低价车型推出,市场或将加大20 万元以下的车型的高阶智驾竞争。目前大众市场的主要自主品牌尚未备全栈自研能力,芯片厂商如地平线等从硬件到全套智驾解决方案的布局延伸,已经具备成熟、性价比高、响应和上车速度快的方案,有望在现阶段受益产业链环节的拓展获得更多的价值量。

      风险提示:智能驾驶渗透率不及预期,国产厂商技术迭代放缓。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