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点评:三项税收政策优化 惠及居民和企业 促进购房置换链条

袁豪/陈鹏 2024-11-14 12:16:24
机构研报 2024-11-14 12:16:24 阅读

事件

    11 月13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多项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1)关于契税,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面积为140 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140 平方米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住房,面积为140 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140 平方米以上的,减按2%的税率征收契税。2)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的城市,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继续免征土地增值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深圳市,凡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的,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后,对该城市个人将购买2 年以上(含2 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

    点评

    三项房地产税收政策同时优化,覆盖一二手房、居民端及企业端均明显受益。11 月13日,财政部等三部委明确多项房地产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契税、增值税和土地增值税,利好新房和二手房、居民端和企业端。1)契税:新政前,购买≤90 平按首套1%/二套1%(其中一线城市首套1%/二套3%),购买>90 平按首套1.5%/二套2%(其中一线城市首套1.5%/二套3%);新政后,购买≤140 平按首套1%/二套1%(包括一线城市),购买>140 平按首套1.5%/二套2%(包括一线城市)。本次契税优惠政策将利好于改善型住宅需求,主要体现在契税税率变化界限由90 平提升至140 平,并且改善户型和二套的税率也相应下调,同时一线城市二套不再执行高税率,与全国其他城市一致,因而尤其利好一线城市的二套改善需求。2)增值税:对于取消普宅和非普宅标准的城市,满2 年出售免征增值税;此前若为非普宅满2 年出售仍需按差额5%征收增值税,后续若一线普宅标准取消后所有住房满2 年均可免征。3)土增税:取消普宅和非普宅标准的城市,对纳税人建造销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普通标准住宅,继续免征土增税;此外将各地区土增税预征率下限统一降低0.5pct;东部地区由2%降至1.5%,中部和东北地区由1.5%降至1%,西部地区由1%降至0.5%。本次契税、增值税、土增税三大税种同时放松政策,切实减轻居民购房负担,降低交易成本,政策覆盖一二手房,促进购房置换链条,尤其对改善性需求提振更为明显,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此外土增税税率下降也有利于减轻企业财务压力。

    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强调止跌回稳,当前政策思路延续、并仍处加速落地期。当前政策依然在9 月底以来政策放松思路下、并仍在加速落地期。本轮政策有效性更强的原因在于政策开始聚焦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提出“止跌回稳”的强底线要求。924 国新办指出存量房贷利率下降,二套首付下调,收储加码;926 政治局首提要房地产止跌回稳;929 国常会研究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1012 财政部运用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止跌回稳;1012 何副总理指出房地产市场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一个风向标;1017 住建部指出重启城改货币化安置100 万套;1108 财政部化债,地产相关税收、专项债收储正积极制定细则;1113 财政部等三部委明确多项房地产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契税、增值税和土地增值税。从9 月底以来的政策路径已经很清晰,预计后续房地产也将遵循着房地产“止跌回稳”的底线要求进一步推动支持政策落地。

    投资分析意见:三项税收政策优化,惠及居民和企业,促进购房置换链条,维持“看好”评级。9 月底以来,房地产政策有效性更强的原因在于政策聚焦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提出“止跌回稳”的强底线要求,包括存量房贷利率降息、降税、城改货币化等,其中,城改是需求端的需求提振措施,收储是供给端楼市的平准基金,房地产行业有望复制煤炭供给侧改革下格局优化逻辑。此外,当前按揭负担比、租金回报率、千人开工套数等三大底部信号显现,预计房地产将有望筑底企稳。我们维持房地产及物管“看好”评级,推荐:1)产品力房企:滨江集团、保利发展、华润置地、中海外发展、招商蛇口、建发国际,关注绿城中国;2)低估值修复房企:新城控股、越秀地产、建发股份、龙湖集团,关注金地集团、新城发展、保利置业;3)收储及城改受益房企:越秀地产、华发股份,关注城投控股、城建发展;4)二手房中介:关注贝壳、我爱我家;5)物业管理:华润万象、招商积余、绿城服务、保利物业、中海物业,关注新城悦服务。

    风险提示:销售回款和融资资金趋紧,城中村改造和收储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