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财政数据点评:10月财政背后的三条经济逻辑

陶川/钟渝梅 2024-11-19 10:44:08
机构研报 2024-11-19 10:44:08 阅读

  事件:11 月18 日,财政部发布数据,1—10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981 亿元,同比下降1.3%。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50782 亿元,同比下降4.5%;非税收入34199 亿元,同比增长15.3%。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482 亿元,同比下降3.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2499亿元,同比增长0.9%。

      10 月财政数据再次释放出积极信号。不仅体现在收入端(10 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从2.5%升至5.5%,同时政府性基金收入降幅也从-14.2%收窄至-10.0%),还体现在支出端(10 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从5.2%升至10.4%,同时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也从34.2%升至47.9%)。继10 月经济数据显示出经济的企稳回升之势后,财政收支端的同步好转也验证了当前经济稳中向好的逻辑。我们尝试从三条逻辑出发,从财政数据上理清当前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特征:

      逻辑一:经济加快复苏中。时隔十个月,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税收收入增速终于转正、录得1.8%,为经济的加快修复再添力证。通过细项数据来看:

      (1) 居民和企业信心正在回归。10 月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速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前者为5.6%,后者为5.2%),显示出居民和企业部门开始迎来初步修复。同时消费税同比增速也从9 月的-16.3%大幅升至10月的10.2%,一方面可能是今年“十一假期”居民对贵重商品的需求较去年上升;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今年“双十一”电商促销前置,活动相较去年提前6-10 天开始,对居民10 月消费表现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2) 投资热度的“东山再起”。继证券交易印花税已连续15 个月表现为两位数负增长后,10 月终于迎来了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速的由负转正、录得152.5%的“好成绩”,这与10 月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金额增幅显著相对应,反映出一系列刺激政策的出台有效激发了国内投资者的参与热情。

      (3) 房地产的拖累正在弱化。10 月地产相关税同比增速也是时隔8 个月后首次转正、录得2.4%,同时地方政府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降幅也延续了收窄态势、从9 月的-18.8%收窄至10 月-10.5%,这些数据都反映了10月地产销售回暖、价格企稳的现象,背后离不开“助力”房地产回暖的政策接连出台。

      逻辑二:经济的修复仍有较大空间。税收收入开始好转是事实,不过非税收入表现依旧好于税收收入也是事实。10 月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增速的进一步上升主要还是由非税收入拉动——非税收入同比增速为39.6%,增幅仍旧大于税收收入。财政部指出未来将“密切跟踪非税收入变化情况,持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依法依规组织非税收入,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不得乱收,坚决不收过头税费”,说明当前非税收入的高增可能仅于一时,继续推动税收收入的回稳才是财政收入好转的“硬道理”。

      除此之外,从10 月数据来看,当前无论是完成预算案目标82.6%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是完成50.1%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均距离历史同期完成进度偏慢,表明今年完成预算案收入目标可能还有一定压力,经济的修复仍有较大空间。

      逻辑三:为地方政府减负,10 月财政数据也“留痕”了。我们在此前的报告《年内财政还有哪些后手棋?》中提出,当前财政加力可能遵循的是“两步走”原则,即在正式刺激内需之前,首先要对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修复,11 月人大常委会的化债政策便是体现了修复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逻辑。透过10 月最新财政数据来看,为地方政府减负可以从两组数据中看到一些“端倪”——一方面,今年以来债务付息支出力度大于去年全年;另一方面,10 月政府性基金支出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背后主要是受8-9 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大幅提速、其中大部分用以支持化债的影响。

      风险提示:未来政策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出口变动超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