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调控新框架专题(一):如何跟踪解读OMO投放变化?

孙彬彬/隋修平 2024-11-20 08:03:11
机构研报 2024-11-20 08:03:11 阅读

  摘要

      2023 年三季度以来,央行逆回购操作精细化程度显著提高。

      我们判断,一方面,央行希望通过公开市场投放,维护一个更加稳定的价格信号,让资金利率更贴近主要政策利率,进而增强“重价不重量”的市场观念和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央行还会在特定阶段通过数量信号表达政策立场,例如引导金融市场表现。

      具体执行上:

      (1)税期:2024 年8 月以来税期阶段,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波动放大,相应的,税期资金面波动弱于季节性。由于资金面还受其他因素影响,税期阶段央行投放并没有绝对的固定模式,关键目标可能还是保持资金利率相对稳定。

      (2)债券供给:2024 年8 月以来政府债放量,对资金面的潜在影响增大,央行净投放与政府债净融资同步性增强。进入10 月以后政府债净融资与公开市场净投放的联动性再度下降,可能与财政资金投放加大有关。总体上央行配合财政的原则和限度可能是维持资金利率相对平稳。

      (3)内外均衡:关键可能同样是稳定资金利率。

      (4)债市监管:一方面,当客观的资金需求要求央行加大投放,但加大投放又可能助推债市做多情绪时,央行及官媒并不会限制投放规模,但可能会用比较有分量的喊话方式对冲市场情绪过热。另一方面,特定阶段不排除央行主动通过数量信号为债市降温。而当债市出现调整压力和负反馈风险,央行则会加大投放。特别是2024 年8月、9 月跨月前后央行加大投放推动资金利率显著低于季节性。

      (5)权益市场:观察短期效应,股市出现大跌后,随后央行似乎更倾向于维持正的净投放。中期逻辑上,股市下行阶段公开市场投放也倾向于上升,原因可能是政策更加注重逆周期调节力度,进而增加了机构负债端流动性需求。

      总体上,我们判断,无论是税期、配合财政,还是内外均衡等多元目标,落脚点都是稳定价格信号本身。但市场或仍能从每日投放规模中,体会央行对金融市场表现的态度。

      风险提示:基本面数据超预期、增量政策超预期、资产价格波动超预期、金融风险事件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