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财政数据点评:基数效应褪去 收支继续提速

张继强/吴宇航/仇文竹 2024-11-22 12:16:27
机构研报 2024-11-22 12:16:27 阅读

  2024 年11 月18 日,财政部发布了10 月财政数据。总体看,10 月财政数据呈现如下几点特征:

      一是税收、非税同比均创年内新高,中央收入同比明显改善,彰显全年预算目标完成的决心。

      二是多个税项实现年内首次转正,一方面源于基数效应,一方面映射基本面企稳特征。

      三是广义财政更为积极,在土地收入尚未扭转的前提下,两本账支出同比、广义赤字均创新高。期待年内化债资金、明年赤字率提高、特别国债、地产回暖等因素为财力提供持续性支持。

      具体分析如下:

      (1)税收、非税同比创年内新高,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5.5%

    10 月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5%,中央层面收入改善明显。前十个月累计同比下降1.3%,距离全年目标3.3%的差距进一步收敛。进度方面,1-10 月收入完成全年进度约83%,较1-9 月明显提速,已接近过去两年同期水平。分中央和地方看,10 月中央收入同比大增7.9%,地方收入同比增3.3%,自9 月转正后,双双延续边际改善。

      结构上,税收、非税同比创今年新高。10 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8%,实现去年12 月以来首次单月正增长,与四季度以来的基本面企稳特征相印证,前十个月累计同比下降4.5%。非税收入当月同比继续大增39.6%,亦创今年新高,前十个月累计同比增长15.3%。除地方盘活政府存量资源资产、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外,或亦与为完成全年预算缺口的“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有关,央企利润上缴可能是中央收入同比高增的主因。

      (2)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印花税同比均转正

    10 月,在基数效应+基本面企稳共振下,多个税项增速呈现出企稳态势。

      一是增值税降幅收窄,主要源于基数效应。10 月增值税同比下降1.2%,较前值12.2%的跌幅明显收窄,主要还是源自基数效应。去年9 月初发布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10 月是翘尾减收效应完全褪去的首月。但企业所得税同比增5.2%,增速较9 月有所下滑,10 月PPI 同比跌幅继续加深,企业盈利仍受价格端制约。

      二是个人所得税同比转正。10 月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5.6%,是今年3 月以来首次单月正增。去年8 月底《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通知》导致的高基数效应于9 月褪去,10 月个人所得税因此回稳。

      三是消费税同比大幅反弹。消费税同比由9 月的-16.3%大幅反弹至10 月的10.2%。9 月以来社零数据延续回暖特征,以旧换新政策和双十一促销前置是主要拉动因素,与消费税相关的家电家具、汽车、化妆品、服装等边际改善均较为明显。

      四是地产相关税分化加剧。与交易环节挂钩的契税、土地增值税自上月小幅企稳后,10 月同比再度分别回落至-13.9%、-13.3%。与保有环节相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延续较强韧性。综合看,五项收入加总后同比增速转正至2.4%(前值-0.5%),印证地产需求边际回暖特征。11 月13 日财政部发布提升契税优惠面积标准、调降一线城市二套房契税税率、降低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等税收减免政策(12 月1 日开始实施),预计后续交易环节两大税项将面临下行压力。

      五是印花税同比由负转正。10 月印花税同比大增25.9%,实现2023 年5 月以来首次单月正增。一方面系去年8 月末证券交易印花税减半征收的翘尾效应褪去,另一方面与近期股市活跃度提升密切相关。

      此外,进出口环节,10 月出口关税、进口环节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分别降13.1%、9.2%,出口退税同比转负至-4.9%(前值增22.7%)。值得关注的是,11 月15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第15 号文公告:1)取消铝材、铜材以及化学改性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产品出口退税;2)将部分成品油、光伏、电池、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2024 年12 月1 日起实施)。短期可能带来一定抢出口效应,即出口企业可能在11 月下半月提前交付订单,进而对贸易环节税项构成扰动。

      (3)一般预算支出延续增势,地方支出同比明显提升10 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大增10.3%,前十个月累计同比2.7%,距离全年目标4%更进一步。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当月同比4.2%,地方财政支出同比明显提升至11.9%。进度方面,1-10 月支出完成全年进度约78%,与近五年同期均值持平。

      从具体领域来看:

      1)基建各项支出维持强韧性。农林水增速领先,在基数不低的前提下当月同比录得56.4%。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当月同比亦明显提升至16.9%、12.2%。基建的财务支出法具有稳增长的天然优势,年末可能继续存在较强的赶支出特征。

      2)民生类支出延续高增。社保就业、卫生当月同比分别录得16%、17.7%,继续反映本轮财政政策在稳民生、稳就业等领域持续发力。

      3)科技同比大幅提升至21.8%(前值下降-20.5%);文旅传媒同比降幅收窄(-3.7%);债务付息延续高位(+10%)。

      总体看,在收入回升+稳增长政策加码背景下,10 月财政支出延续了9 月的扩张态势,体现出更为积极的发力特征。

      从实际赤字角度,今年前十个月累计完成3.6 万亿,已明显超过2022(3.3 万亿)、2023 年(2.8 万亿)同期水平。目前距离本财年末仅剩两个月,以-1.3%的累计增速测算全年一般预算缺口仍有9000 多亿,11-12 月或是完成全年预算目标的“冲刺阶段”,狭义财政有望延续韧性。方式上,根据11 月8 日的人大常委会发布会增量信息,或主要集中于安排中央单位上缴利润+加强支出管理+动用预算稳定基金,增发国债、提升赤字空间等或需待明年。

      (4)政府性基金收入降幅收窄

      10 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0%,连续第二个月降幅收窄,主要系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当月同比降幅小幅收窄,累计同比看仍在低位徘徊。进度方面,1-10 月政府性基金收入仅完成全年预算目标的一半。

      近期地产政策组合拳发力后,地产链呈现出明显改善。政策上,本轮供需端政策配合更多,在预期管理上更为强化:

      需求端降息+一线城市放松+契税调降等,供给端白名单融资支持+直接收购存量房+收储专项债等,贴近政策端的销售明显更强,而拿地和投资可能还在寻底过程中。展望明年,租售比等估值因素反映房价存在一定的企稳契机,我们期待明年去库存政策加速落地后,地产拖累可能有所收窄。环比看,销售和房价在明年后半阶段存在企稳契机,但弹性还需要观察;严控增量的政策基调意味着投资端仍有较强惯性。

      (5)政府性基金支出延续高增

      10 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当月同比大增47.9%,累计同比-3.8%,连续六个月累计降幅收窄,持续向正区间靠拢。

      一方面源自8-9 月政府债(包括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大幅放量,且部分资金于10 月落地形成支出。截至10 月31 日,新增专项债已基本完成年初原定目标(不含化债等新增额度)。另一方面也与此前受制于项目约束的存量财政资金加速落地有关,以及前期财政部新安排的4000 亿地方债限额也部分形成支出效应。

      从广义赤字角度,今年前十个月广义财政赤字(实际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录得7.7 万亿,较2022 年多增4000 余亿、较去年同期更是提升1.2 万亿。在土地收入未出现扭转的前提下,广义财政体现出更为积极的发力特征。

      后续财政政策有三大关注点:

      1)化债已在推进中:此前批准的6 万亿置换债务额度于近期已陆续下达,今年的2 万亿限额大部分可能在11-12 月发行完。从目前节奏来看,12 月可能有相对集中的地方债供给,且本轮地方债发行期限偏长,可能对银行指标造成一定压力。而化债进程推进本身有助于改善地方现金流,从而对年内稳增长形成更进一步支撑。

      2)增量政策需要等待12 月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更多信号。短期内可以进一步期待的政策包括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特别国债向银行注资的具体细节、内需方面支持政策如加大“两新”力度及扩大“两重”范围等。

      3)赤字、专项债额度、超长特别国债规模等政策需等待明年3 月的两会确定。我们预计明年赤字规模有望达到5.5 万亿(赤字率4%),超长特别国债继续发行1 万亿,新增专项债规模持平今年或略抬升,土储专项债额度预计不少。

      对债市而言,近期PMI、地产销售、财政收支均呈现出基本面改善的早期特征,但通胀、企业盈利等现实数据仍在磨底,且经济结构上带有明显政策驱动特征,市场仍需验证其持续性和内生动能,债市并不悲观。后续需要观察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等和经济循环直接相关的税种情况,以及卖地收入情况持续性,才能确认基本面真正好转的方向。年底之前利率预计维持震荡行情。

      风险提示:房地产销售不及预期、地方债增发规模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