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2025年投资策略:攻守兼备增收益 经得风雨迎彩虹
核心观点
展望2025 年,转债资产进一步缩量、结构进一步优化几乎为定局,期待固收+产品的新一轮发展带来需求增量。策略方面,建议四个角度:①绝对收益为盾,中低价券是首选。②相对收益为矛:双低、轻资产债底策略仍将有超额表现。③关注股息率长期因子:可转债同样可以享受到现金分红的部分收益。④基本面优选:随着宏观经济触底反弹和企业盈利的修复改善,基本面的研究价值有望逐步凸显。
摘要
年初以来,中证转债指数涨跌幅+4 %,指数整体取得较好收益,但年内波动较大,其中大小盘风格在年内先后演绎,轮流占优。
展望2025 年的转债市场,我们认为:
①供需角度:供给端:2025 年转债资产进一步缩量几乎成定局,先进制造业占比有望提升。综合考虑转债新发、到期、提前赎回的情况,认为2025 年转债市场总规模可能进一步下降约千亿元。需求端:
期待固收+产品的新一轮发展。固收投资人对于权益资产有望逐步增配,可能带来转债的增量资金。但同时也需注意新发的固收+产品开始将转债与权益仓位合并计算,未来固收+产品的稳健性有望增强。
②估值:从系统性低估,走向寻找新均衡。9 月末以来的市场反弹,已经带领转债资产走出7-9 月系统性低估的状态,但此轮反弹中转债资产估值的整体提升并不明显,同时债性转债与股性转债的估值出现显著分化。认为在剩余期限逐步下降过程中,可转债隐含波动率在当前的20%-30%区间内波动的概率更高,同时建议绝对收益的投资者参照全部转债的价格中枢辅助决策。
③条款:危与机并存。下修:关注到当前仍有接近200 只转债平价低于85 元,考虑到博弈的空间,我们认为尽量选择价格低于110的转债。如果完成下修之后,价格上涨潜力更大,地产链和光伏组件是重点板块。回售:展望2025 年,当前转债剩余期限在2-3 年的数量达94 只,转债余额约1800 亿左右,当然大部分转债价格仍在105 元以上,因此25 年回售博弈相较24 年可能趋于平静。强赎:之前下修完成的转债触及强赎条件并完成强赎的概率较大,130 附近的转债提供了正股替代的机会,而强赎公告后,关注个券交易机会。
策略方面,建议①绝对收益为盾:中低价券是首选,分为:1.条件回售/减资清偿完成之后转债性价比的重新抬升;2.光伏板块低价券关于下修博弈的机会;3.地产链及顺周期低溢价的正股驱动机会。②相对收益为矛:双低、轻资产债底策略仍将有超额表现。③关注股息率长期因子:可转债同样可以享受到部分现金分红的收益,叠加其自身价格曲线凸性特征有望带来较好回报。④基本面优选:随着宏观经济触底反弹和企业盈利的修复改善,基本面的研究价值有望逐步凸显,我们也将会月度更新转债优选组合供投资人参考。
风险分析
权益市场波动风险。可转债价格与正股存在较高相关性,若权益市场出现较大调整,可能导致转债投资出现较大亏损。
流动性风险。一方面,转债市场日均交易金额较2022 年已有显著下滑,若转债市场流动性进一步下滑可能对估值中枢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转债市场的流动性及机构行为与债市息息相关,若债市出现较大扰动可能通过流动性影响到转债市场表现。
利率及信用利差波动风险。目前转债市场债底均值已达到较高水平,若未来利率或信用利差出现较大波动,可能导致转债的纯债价值亦随之波动,转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的风险。
信用与退市风险:部分个券已逐步临近到期,若最终无力兑付债务可能引发信用风险;若转债对应正股退市,转债亦随之退市,可能导致没有公开市场交易的退市风险。
条款行使的不确定性风险。对于发行人而言,下修、强赎条款的行使需要综合考虑发行人各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因此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伴随转债剩余时间的减少,个券的强赎、下修概率并非必然提升。
监管政策进一步升级优化。2022 年下半年出台的转债新规进入2025 年将满3 年,转债品种对应的监管政策可能进一步优化升级,或产生短期扰动。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