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金融债投资策略:政策驱动下的投资机遇

徐亮/陈钰婷 2024-11-23 08:26:11
机构研报 2024-11-23 08:26:11 阅读

  短期内看有化债逻辑的区域性银行,中长期看基本面维持稳定的主体债务置换将对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和贷款增速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将缓解资产质量和资本补充压力,中长期来看利好银行业基本面改善。债务置换预计将导致银行息差下行0.3BP-2.7BP,降低净利润增速0.35%-3.18%,拖累贷款增速0.11%-0.99%,未来三年每年可节约银行核心一级资本消耗约369.56亿元-2294.16亿元。

      银行业扩表速度明显放缓,资产端承压,净息差持续收窄,中小银行或将面临更高的兼并重组风险。但实际上兼并重组不仅是行业趋势,亦是政策要求,建议关注涉及合并重组相关主体存续债券的投资机会。大部分参与合并重组的主体出现了债券评级上调、估值明显改善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博弈机会。

      2024年银行二级资本债不赎回风险有所降低,对整体市场的冲击减弱,但随着银行永续债也开始进入赎回期,二永债不赎回风险仍不可被忽视。在主体选择上建议优先考虑尚有批文额度的城农商行,不赎回风险相对可控;信用资质上不建议过度下沉,主要关注主体评级AA及以上的主体;同时密切关注2025年二永债赎回高峰期的月份如5月、8月、9月和11月份,警惕二永债不赎回风险。

      短期内来看,化债和稳地产政策加码发力,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政信类贷款和地产类贷款的资产质量,缓解市场对不良暴露的担忧,因此对于城投类贷款和地产类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以及部分化债重点地区的区域性银行受益将更明显。如重庆银行、柳州银行、重庆三峡银行、天津农商行、天津银行、贵州银行、重庆农商行、龙江银行、天津滨海农商行等银行在化债逻辑的支持下估值有可能进一步下行,可适当进行关注。

      中长期来看,随着经济企稳、政策落地,市场风险偏好将有所提升,债市“资产荒”逻辑可能会有所弱化,市场定价将回归基本面逻辑。对于配置盘来说,主体筛选上可关注基本面维持稳定或明显转好的城农商行,信用资质较好的银行相关债券可适当拉长久期至3年。对于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机构,可关注国有行的一二级参与机会。交易策略角度来看,2025年债市预计偏震荡,建议结合曲线形态主要选取国股行的二永债进行波段操作来赚取资本利得,部分债券流动性较强的省级银行或市级银行也可以适当参与,如重庆银行、九江银行、成都银行等。

      证券行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关注业绩表现明显转好的主体资本市场改革政策的深化有助于改善证券行业基本面。券商的业绩表现本就与资本市场高度关联,在持续强化资本市场稳定性的政策背景下,市场交投活跃度明显上升,对经纪、资管和投资等多项业务或将形成实质性利好,整体行业有望实现基本面的明显改善。

      从行业三季报的数据来看,上市券商的同比业绩降幅明显收窄,自营业务是业绩转好的主要驱动因素,行业迎来业绩拐点。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和流动性的持续改善,预计各项业务板块将受益资本市场提振,有望驱动券商在后续实现较好的收入业绩,因此可关注基本面明显转好的券商主体,对于基本面表现较为稳定的主体可进行品种下沉和拉长久期来增厚收益。

      多政策推动和引导下,行业供给侧改革深化,预计券商并购整合将提速,建议继续关注并购主体的相关投资机会。本轮并购重组潮预计是一个可持续的行业趋势,行业格局或将进一步向头部和优质券商集中,建议持续关注后市并购重组机会,相关主体的债券估值或有较大幅度的下行。

      保险行业利差损风险可控,优先关注寿险公司负债端成本优化,资产端收益改善,保险行业基本面改善趋势料将延续。从负债端来看,险企负债成本压降,行业利差损风险得到缓释。从资产端来看,资本市场回暖,险资投资收益有望改善,地产风险敞口对保险板块行情的压制也将有所减轻,险企净利润增速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利好保险产品的销售,寿险业务的增长仍具韧性。预计分红险后续会部分取代具有理财性质的传统险,成为行业的新增长点,而寿险公司在经过产品结构调整后,业务发展将更具韧性。

      寿险公司整体有望进一步打开业绩增长空间,财险公司整体业绩表现或将延续当前的稳健态势。由于保险公司次级债也存在不赎回的风险扰动,主体选择上建议以偿付能力较强、风险综合评级高、且业绩表现稳定的险企,财险公司可优先关注中国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和人保财险,寿险公司可优先关注新华人寿、太平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和泰康人寿等。

      风险提示:市场风险超预期。政策落地效果不明显。统计误差风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