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周报:英伟达财报背后的启示
【英伟达:财报背后是AI 叙事的长逻辑】
财务重点:英伟达FY25Q3 收入351 亿美元,同比增长94%,环比增长17%,高于公司此前325 亿美元(±2%)的指引;净利润193 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其中,数据中心业务收入308 亿美元,同比增长112%,环比增长17%,是主要增长驱动,主要得益于Hopper 和Blackwell 芯片的需求旺盛;游戏、专业可视化、汽车&机器人业务均实现同比增长。公司GAAP 毛利率为74.6%,尽管短期内毛利率有所波动,但长期盈利能力保持稳固。此外,公司Q4 营收指引为375 亿美元(±2%),进一步印证了AI 硬件市场需求的延续性。
AI 硬件成长潜力充足,叙事逻辑稳固。英伟达财报背后是AI 硬件需求的长期持续性和成长性,无论是从技术驱动、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等各个角度出发,都可以论证AI 叙事的长逻辑并未发生动摇:
计算需求的指数级增长
AI 应用的扩展正在显著提升计算需求。从训练到推理阶段,生成式AI模型(如GPT 系列)规模持续扩大。例如,OpenAI 最新推出的GPTo1表明,AI 模型参数量的增长正带来对高性能计算硬件的更高需求(各硬件升级换代需求加强),推理阶段的计算量在商业化落地中进一步扩展,数据中心GPU 需求始终保持高景气度。
推理应用的普及性与高频率需求
与训练不同,推理的应用频率更高且覆盖范围更广。随着AI 从核心数据中心扩展到边缘计算场景(如实时语言翻译、自动驾驶和生成式内容推荐),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呈现出从集中化到分布式的扩散,结构性转变将推动AI 硬件的全局需求上升,并进一步催生低延迟、高带宽连接技术(如英伟达的Spectrum-X)的需求。
生态链条中的基础性地位
AI 硬件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石。无论是CSP 厂商还是AI 公司,都需要强大的硬件支持,当前英伟达的产品涵盖训练GPU((H100、A100)、推理GPU(L40、Blackwell)、网络连接(Spectrum-X)、以及优化AI软件的配套设施,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正在形成“英伟达生态”,另一方面也使得硬件需求与AI 技术发展密切绑定。
【AI 应用与硬件的相辅相成】
市场对硬件的悲观更多源于短期情绪面和资金面因素,而非行业基本面的改变。从长远看,AI 硬件尤其是定制芯片与通信光模块,是支撑AI 训练和推理的关键组成部分。AI 应用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对高性能硬件的需求,光模块升级迭代趋势加速;此外,硬件行业的竞争格局相对稳定,龙头企业在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上具备显著优势,其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不会因市场情绪波动而改变,未来AI 发展对硬件需求持续加码,龙头企业优势更为凸显。
短期来看,资金流向倾向于AI 应用领域,AI 硬件估值受到压制(并非基本面原因),本质上是市场“高低切”。但从行业周期角度,硬件的价值最终将被重新定价,回归合理水平。因此,AI 硬件与应用软件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硬件需求的增长与AI 应用落地形成正反馈循环。
因此站在当下,着眼于2025 年春季布局,我们建议逐步配置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光模块龙头,有望来年迎接估值切换。
建议关注:
算力——
光通信: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太辰光、腾景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德科立、联特科技、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剑桥科技、铭普光磁。铜链接:沃尔核材、精达股份。算力设备: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工业富联、沪电股份、寒武纪、海光信息。
液冷: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边缘算力承载平台: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卫星通信:中国卫通、中国卫星、震有科技、海格通信。
数据要素——
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数据可视化:浩瀚深度、恒为科技、中新赛克。
风险提示:AI 发展不及预期,算力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