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研究周报:一线取消普宅非普宅标准 广州落户标准进一步宽松

王雯/鲍荣富 2024-11-24 18:47:10
机构研报 2024-11-24 18:47:10 阅读

行业追踪(2024.11.17-2024.11.23)

    一线全部取消非普宅标准,利好市场热度延续

    财政部等三部门近日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了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随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四地先后宣布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以北京市为例,11 月18 日,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税务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取消普通住房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自12 月1 日起,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加大住房交易税收优惠力度。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后:1)增值税:个人将购买2 年以上(含2 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个人将购买不足2 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2)契税:适用与全国统一的个人购房契税优惠政策。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家庭成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下同),面积为140 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140 平方米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住房,面积为140 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140 平方米以上的,减按2%的税率征收契税。整体来看,取消住房非普宅标准旨在加大住房交易税收优惠力度,有望大幅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尤其是住房总价较高的高能级城市,有望推动二手市场交投活跃,进而助力基本面热度延续和量价回暖。

    广州落户标准宽松,“二宽二增一优化”

    11 月18 日,《广州市户籍迁入管理规定(修订稿)》发布,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公告显示,广州市户籍迁入分为引进人才入户、积分制入户、政策性入户、投资纳税入户、安居乐业入户五个类别。本次《规定(修订稿)》拟新增两种入户类别,此外修订取消积分制入户年度名额限制、允许全日制大专学历入户广州等内容。

    我们认为,在普宅非普宅标准取消后,落户放松或为需求侧增量政策施策角度之一,诸如“入户条件放松”及“购房落户”等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今年以来,超10 城出台购房落户或即可申请落户政策,如武汉、杭州、苏州、沈阳、佛山、南京等地陆续落地。

    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率先放松同样具备信号意义,后续可继续关注其他一二线城市落户标准宽松可能,以助力行业企稳。

    11 月新房、二手房同比增速改善

    新房市场本周成交334 万平,月度同比+5.66%,相较上月改善12.41pct;累计库存10150万平,二线、三线及以下去化加速,一线速度持平。二手房市场本周成交200 万平,月度同比+19.59%,相较上月改善2.79pct。11 月11 日-11 月17 日,土地市场成交建面3647万平,滚动12 周同比1.36%;成交总额918 亿元,滚动12 周同比-7.97%;全国平均溢价率5.16%,滚动12 周同比+0.62pct。

    本周申万房地产指数-0.83%,较上周提升8.08pct,涨幅排名10/31,领先沪深300 指数1.77pct。H 股方面,本周Wind 香港房地产指数-2.38%,较上周提升6.24pct,涨幅排序11/11,跑输恒生指数1.37pct;克而瑞内房股领先指数为-4.24%,较上周提升9.33pct。

    投资建议:政治局会议表态“促进房地产行业止跌企稳”,基本面拐点或将近,增量政策预期持续。交易端,市场“底部共识”增强,“短线政策博弈+中长期估值修复”逻辑更加顺畅,未来顺周期地产股弹性空间同样较大。配置方向上,我们建议优先考虑①非国央企受益于化债、政策纾困、需求改善等多重逻辑下的困境反转;②具备投资及改善产品优势的龙头房企独有的周期韧性;③区域型企业其城市基本面分化及市占率提升逻辑;④二手中介受益于存量交易景气度提升。其中,低估值优质非国企及地方型企业受益于融资、收储等政策的弹性空间或更大。

    标的方面,建议关注1)未出险优质非国央企:龙湖集团、金地集团、新城控股、万科A、绿城中国、滨江集团等。2)地方国企:越秀地产、城建发展、建发国际集团等。3)龙头央企:

    中国海外发展、招商蛇口、保利发展、华润置地等;4)优质物管:中海物业、保利物业、华润万象生活、万物云、招商积余;5)租赁企业:贝壳(和海外组联合覆盖)。

    风险提示:行业信用风险蔓延;行业销售下行超预期;因城施策力度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