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定期报告: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净供给会出现收缩吗?

徐亮/梁克淳/胡君 2024-11-24 20:19:14
机构研报 2024-11-24 20:19:14 阅读

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净供给会出现收缩吗?

    受永续债到期赎回和大行达标TLAC监管要求的影响,2024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

    截至2024年11月22日,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总规模为17414.50亿元,较2023年全年发行规模增长56.07%,增量部分主要由永续债和TLAC非资本债贡献。国有行的二永债净供给较往年明显下降,而股份行和城商行对净供给的贡献度则明显提高,或表明股份行和城商行有更强烈的资本补充需求。

    国有行二永债净供给明显下降一方面是为了满足TLAC监管要求从而调整了其资本工具的选择,另一方面2024年国有行的到期规模最大但二永债的新增发行速度远低于到期规模的增长速度。

    资本新规实施后商业银行的资本节约效应明显,各类型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新规落地后的第一个季度商业银行整体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从2023年末的11.26%大幅下降至5.40%,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明显放缓。从资本充足水平来看,商业银行三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0BP,商业银行整体资本补充需求得到有效缓解。

    国有行和农商行在手批文额度能够对明年二永债的到期规模能够实现覆盖,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可用额度低于到期规模,可关注股份行和城商行后续批文获取的情况。从各类型银行的剩余批文额度来看,国有行剩余的批文额度足以覆盖明年到期赎回规模,再加上国有行当前的资本充足率位于高位水平,短期内对二永债和资本工具的需求或将有所弱化。农商行的批文额度刚好能够覆盖明年到期规模,考虑到目前农商行的资本充足水平不算低,预计接下来以滚续发行为主,农商行二永债净供给大概率不会出现明显放量的情况。股份行和城商行目前批文额度不足,且资本充足率水平均有待提高,2025年股份行和城商行的二永债供给预计会进一步放量。

    国有大行注资核心一级资本、新一轮债务置换等政策将有效缓解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各类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2025年银行次级债的净供给规模和今年持平或出现小幅收缩。债务置换将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占用情况,核心一级资本充足水平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特别国债支持国有行补充一级资本也将有效缓解大行资本约束,结合资本新规下风险加权资产得到节约、资本充足率边际转好等前述原因,国有行对二永债和TLAC债的补充需求或将有所下降。因此,预计2025年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将以滚续发行为主,净供给规模或与今年相近,甚至可能出现小幅缩量。当然,如果债务置换所涉及的银行贷款占比不高,或者国有行注资规模未达预期,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未能得到明显改善,那么商业银行仍将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这将进一步拉动对次级债的发行需求。

    城投债观点

    “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系列政策或能激发消费复苏:要创造不断向好的消费环境,不仅需要在消费服务供给上适应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消费需求,又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与地方政府一起打造文化设施及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既能保障服务业市场的就业,又能激活各类群体的消费需求。同时,又要积极解决影响消费的“后顾之忧”,让大家能够形成“就业预期”、“收入预期”,以此来间接激活“消费预期”。对于能够吸纳较多就业、稳定收入预期的中小企业,须积极解决“三角债”与拖欠款问题。

    产业债观点

    财联社11月22日讯,今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三部门发布通知,取消广州市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至此,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均已取消了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的标准。地产方面央国企地产值得挖掘:行业深度调整、地产提振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背景下,24年下半年央国企地产债券值得挖掘:一方面,央国企地产企业整体上经营可持续强,另一方面,部分区域性的国企地产有一定的“城投平台属性”,往往能在融资和项目层面获得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倾斜,叠加央国企地产舆情不多,不激进拿地的前提下、预计未来一年估值风险不大。

    金融债观点

    商业银行金融债方面,考虑到后续二永债供给有可能出现收缩,估值进一步下行可能性大,建议对二永债逢调整进行配置,对当前收益率点位较高、主体基本面无明显瑕疵的可适当进行关注。证券公司债券方面,随着行业基本面改善预期增强,证券公司各品种的债券估值延续收窄的趋势,仍建议对收益率点位高的品种和个券进行关注。

    风险提示:行业面临政策不及预期风险、基本面下行风险、信用风险蔓延。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