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策略报告:储备2.6%以上的资产?
绝对收益策略意外归来。11 月下旬,债市行情快速朝着超长久期产业债及中等久期高票息城投债蔓延,与今年7 月底8 月初,股市调整+超长信用债走牛的节奏相似。另一方面,从组合视角观察,信用风格中,城投债拉久期和二级债拉久期策略成为11 月中旬以来涨幅最快的两个组合。事实上,以下三个微观论据,很难支撑超长期限信用债走强,或者下沉拉久期的再一次出现。
其一,行情轮动时间来得过快。11 月以来,中短债全价指数的修复仅持续两周左右时间,涨势则集中体现在长久期资产。在缺乏类似二季度增量资金、做多票息资产预期的同时,又多了政策信号和风险偏好摇摆扰动的情况下,票息资产久期轮动的速度显得异常。
其二,中短债的性价比未完全消失,这从品种比价效应中可以得到结论。
其三,量价未配合。一方面,目前普信债85%交易集中在3年内个券,3 年至5 年普信债交易占比11%,并未回到8 月初15%的水平。另一方面,超长信用债近两周成交笔数整体低于6 月和7 月均值。
以上三点表明,使用常规的轮动时长、比价效应或流动性,难以解释最近超长信用债行情,偏绝对收益思维的策略缘何产生?
与化债政策有密切关系。
存量资产配置调结构。去年下沉配置的短债,一边是集中到期,一边是拿不到增量来替代,债务置换催化的提前兑付甚至在边际上加速存量城投债缩减,加之近期机构负债端相对稳定,存量资产结构的再调整,易触发配置行情,而于绝对收益资产有需求的账户,自然会尽可能的往票息相对高的资产增持。事实上,11 月中旬,理财加大对3 年至10 年信用债的配置,也是近期行情的关键推手。伴随产品业绩基准的快速拉升,公募基金出于追涨的考虑,最近一周加大中长期限信用债买入力度,其中或也有去年持有的城投短债到期再增配的因素。而理财提前介入长久期信用债,是负债端成本偏高的考量。
非银若要参与这波行情,仍需对收益来源有清醒认知。11 月以来,长久期信用债涨幅可观,资本利得是主要收益来源,以5 年AA+中票和城投债为例,两者本月持有期资本利得累计涨幅达到0.81%和0.78%,持有期票息回报仅为0.16%和0.15%,前者资本利得收益甚至超过5 年AAA-二级资本债和10 年国债。带久期信用债流动性并未显著改善,足见浮盈兑现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于理财而言,做多带久期资产后,若出现负债端压力,应对方式相对多元,而以公募基金为主的非银配置力量,面对相似的市场波动时,盈亏同源的冲击很有可能再次出现,诸如8 月至9 月,届时难免陷入“赚少亏多”。
综上所述,7 月下旬至8 月初的行情复刻至近两周,无疑令债市投资者深感莫名,因当下缺乏增量资金,也不具备二季度做多票息资产的预期,相反的是,政策信号、风险偏好和地方政府债集中供给等因素,还在抑制信用债偏好。实际上,带久期的票息资产之所以迎来领涨,一是与去年机构集中下沉增持城投短债,年底将集中到期,需要再增配资产有关,二是11 月中旬,理财再配置开启行情后(参考其负债端成本,资产收益要求中枢在2.6%附近,唯有带久期的资产可以满足),基金追涨,强化带久期信用做多。不过,从近两周信用债收益来源来看,与上一轮超长信用债行情相似的是,资本利得贡献绝大部分持有期收益,而目前信用债交易重点集中在3 年内,表明要变现带久期资产的难度仍旧不小,盈亏同源是该类资产不可避免的弊病。接下来,地方政府债将迎来集中发行,配置机构如何消化,央行政策会否配合宽松,需要继续跟踪。
策略执行方面,负债端不稳定的账户,需在年末关注仓位流动性,中短债的确定性依旧较高,2 年至3 年银行次级债交易机会可适当留意。负债端稳定的账户,1)超长久期信用债博弈资本利得难度较大,若有浮盈,关注止盈机会,以防赚少亏大,2)3 年AA+及AA 等级优质地级市平台债策略相对有效,亦是目前各方面相对平衡的品种,关注配置机会,同时为明年做资产储备,3)二永债交易机会,左侧比右侧值得期待,4 年至5 年国股行二级资本债建议关注2.45%附近的机会。
风险提示:测算失真,计算方法需调整,超预期信用事件,机构负债端面临压力。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