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配置双周报:当前的行业“定价权”在谁手里?

王永健/徐驰 2024-11-25 10:44:28
机构研报 2024-11-25 10:44:28 阅读

  核心结论:活跃资金“定价权”有所下降但尚未“丢失”,当前环境下,留给机构资金的定价空间依然有限。

      一些前提假设。(1)我们假设当前市场主要由以下三类资金构成:以个人投资者为代表的活跃资金、以主动权益为代表的相对收益资金、以险资为代表的稳定收益资金。

      (2)活跃资金定价的市场上,“价格”与“交易”指标影响行业表现;主动管理型机构定价的市场上,“质量”与“成长”因子在行业配置中有效;险资定价的市场上,“股息率”主导行业表现。

      两个阶段,四个维度的比较探究。(1)我们把10 月18 日-11 月11 日定义为A 股上涨阶段,11 月12 日至22 日定义为调整阶段,采用“价格”、“交易”、“质量”与“成长”四个因子,观察超额收益行业的特征(相对沪深300,申万二级)。(2)其中“价格”因子包括行业平均市值、估值分位数和行业平均股价;“交易”因子包括换手率、交易拥挤度和基金持仓占比;“质量”因子包括PEG 和股息率;“成长”因子包括盈利预测变化幅度,Forward PEG 等。

      第一,活跃资金的“定价权”有所下降,但并未完全“丢失”。(1)上涨阶段,一些“价格”与“交易”指标跟行业表现的相关性较强,比如小市值、高估值、高换手率和高拥挤度的行业表现显著占优,胜率较高;(2)调整阶段,具备上述特征的行业胜率有所下降,但定价因子并未完全反转,比如尚未出现低估值、低换手和低拥挤度行业胜率的显著抬升。(3)上涨阶段活跃资金较强的“定价权”与市场风险偏好的整体抬升有关,背后是政策预期,尤其是金融政策预期偏宽的影响。

      第二,机构资金的“定价权”尚未回归。(1)无论是上涨还是近期的调整阶段,机构偏好的“质量”与“成长”因子都是失效的,并且行业相对表现与基金持仓比例都不相关。(2)上涨阶段,行业相对收益与历史PEG 正相关,PEG 越高,行业表现反而越好,甚至负PEG 行业的胜率整体更高;与预测PEG 基本不相关,胜率较高的行业集中在1-2 倍预测PEG 区间;与盈利预测变化幅度弱正相关。(3)调整阶段,行业表现与PEG 基本不相关,与预测PEG 是弱正相关(机构定价权偏强的市场中,理论上应该是弱/强负相关)。调整阶段,行业表现与盈利预测变化幅度弱负相关。这些都反映近期机构资金的“定价权”依然偏弱。

      第三,稳定收益类资金的“定价权”有所上升。(1)上涨阶段,行业相对表现与股息率强负相关,股息率越高的行业收益率越低。(2)调整阶段,两者相关性转为强正相关。(3)稳定收益率资金“定价权”偏强可能反映市场避险情绪有明显升温,主要受到经济政策略低于预期,监管趋严预期的影响。

      整体来看,近期市场情绪波动可能比较极端,留给机构资金的定价空间依然有限。(1)上涨阶段是活跃资金“定价权”偏强,近期有所下降但尚未完全反转。(2)下跌阶段是稳定收益资金“定价权”抬升,反映市场防御需求的显著提高。(3)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阶段,我们都没有观察到基金持仓比例对行业收益的影响,这反映市场交易结构的分化可能并不在“机构持仓比例高低”的维度,而是扩大到“有没有基金持仓”的范围。

      配置建议:继续围绕“科技”与“顺周期”,进行适当的市值下沉,不建议风格切换。

      (1)活跃资金“定价权”尚未丢失,这意味着金融政策的进一步宽松有望带来“定价权”的重新抬升,围绕“自主可控”和“内需刺激”两个宏大叙事,相关行业有估值抬升机会。“自主可控”方向包含科技产业链上下游,“顺周期”方向包含基建、地产和消费产业链。(2)由于活跃资金在行业方向选择与持续性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机构资金参与的方式应该是“适当的市值下沉”而非“风格切换”。(3)“股息率”因子在行情不同阶段与行业表现的相关性都偏强,如果认为市场后续调整空间有限,目前大幅切换至红利资产的赔率可能并不高,相反机会成本在提升。(4)市场环境尚未发展至“质量”与“成长”因子生效的阶段。

      风险提示:基础假设不成立,政策低于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大于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