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进化论:指数化投资迈入新阶段

王以/王伟光 2024-11-25 14:57:14
机构研报 2024-11-25 14:57:14 阅读

  三季度以来,A 股确立三大突破点

      三季度以来,A 股或确立三大突破点:一是A 股新陈代谢的速度有所突破,IPO 节奏继去年“827”以来初现回暖迹象,2024 退市新规颁布后的首个季度,年化退市率提升至2.8%,创近两年来新高。二是公募指数化投资迈入新阶段,三季度公募指数化投资比重接近三成,被动指数型基金持有A 股规模首次超过主动基金,中证A500 指数ETF 的发行助推指数化发展。三是个人投资者参与度提高、A 股波动率上行,9 月24 日的系列政策组合拳显著提振投资者风险偏好,市场交投情绪升温,A 股波动率明显放大,散户持仓占比有所提升。

      供给端:政策催化下,A 股新陈代谢加速

      IPO 节奏回暖+退市改革深化下,三季度A 股新陈代谢加速:1)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相继恢复IPO 受理,三季度共计25 家企业上市,环比二季度(14家)有所回暖。2)今年4 月,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出台,在2020“退市新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退市规则,A 股退市速率明显提升:24Q3共计36 家企业退市、年化退市率提升至2.8%(vs 24Q2:10 家,0.8%)。

      向前看,9 月26 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统筹推动融资端和投资端改革,逐步实现IPO 常态化”、10 月30 日A 股市值退市标准正式调高,改革深化下,资本市场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有望加速实现。

      需求端:三季度A 股与美股的相关性边际回升

      三季度A 股需求端或有两大关键边际变化。1)国际端:三季度A 股与美股的相关性边际回升,或源于中美政策周期的回归预期——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开始,国内政策空间亦随之打开;三季度外资持仓占比为8.3%,环比二季度(8.4%)基本持平。2)机构端:三季度A 股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为50.7%,相较于2Q24 水准小幅回落。其中,公募和私募的分歧加大,三季度公募基金持仓占比提升幅度居前,从二季度的15.6%提升至16.4%,但私募持仓下滑明显(从二季度的14.5%降至11.9%),成为机构持仓下滑的主要拖累项,此外,险资中主要寿险和财险的权益仓位均有所提升。

      需求端:被动指数型基金持有A 股规模首次超过主动基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国公募指数化投资比重接近三成(29.4%),被动指数型基金持有A 股规模(3.2 万亿元)首次超过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2.9万亿元)。具体来看,三季度公告新发行32 只ETF,发行规模达280 亿元,环比二季度(28 只/120 亿元)有所提升。其中,三季度共计公告发行10只中证A500 ETF,发行规模达200 亿元,中证A500 ETF 上市以来获得资金净流入超700 亿元。我们在《指数巡礼|解码中证A500 指数》(11.13)中提到,相比沪深300,中证A500 指数盈利能力更稳定、高股息特征更强,后续有望成为资金的重要选择。

      交易端:A 股打新赚钱效应持续提升

      交易端:①20 年以来沪深300 年化波动率逐渐看齐成熟市场指数,不过,在“924”政策催化下,市场交投情绪升温,波动率明显提升至26%,高于日股(16%)及美股(12%)。②壳价值仍存,以PETTM 剔负计,3Q24沪深300vs 中证500 折价率略上行至40%,相比之下,美股、港股市场中大盘股溢价30%以上,或意味着A 股小盘股“壳价值”仍较明显;③破发率仍为0%,较常态而言,三季度新股供给仍较少,使得新股稀缺性溢价提升,从而导致近两个季度以来A 股“打新”赚钱效应明显提升。与之对应,IPO 首发表现略呈偏态分布,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中值达106%。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改革进度低于预期,全球风险偏好大幅回落。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