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行业点评:量子科技:全球研发应用加速 中美开启新一轮科技竞争

卢正羽/闫智 2024-11-25 14:57:26
机构研报 2024-11-25 14:57:26 阅读

  报告摘要

      欧美加速量子计算技术研发应用及并购合作

      近期,欧美领先科技企业谷歌、微软、Quantinuum、英特尔等相继在量子计算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及应用拓展。其中,全球量子计算领先企业美国InQ公司在业绩、并购及对外合作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业绩方面,11 月 6日,IonQ 公布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实现营业收入1240万美元、同比增长102%,新订单量为6350万美元。对外并购方面,宣布已达成最终协议,将正式收购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维斯塔的量子网络公司Qubitekk的大部分运营资产。作为交易的一部分,IonQ将通过引入Qubitekk的团队、客户群以及量子网络硬件和量子网络安全和保护领域的118项美国和国际授权专利的技术组合,巩固其在量子网络行业的领先地位。预计将在未来六个月内完成交易。应用合作方面,近期公司与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加速量子计算的应用。11月6日,InQ与Ansys建立合作关系,将量子计算集成到价值百亿美元的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行业中,加速仿真、扩展高保真设计探索并缩短产品开发时间,加快创新产品的市场准入速度。11月7日,宣布与日本滨松光子学集团的子公司 NKT Photonics 合作开发下一代激光系统,为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提供动力。同日,公司宣布与知名的纳米电子和数字技术研发中心IMEC(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合作,开发用于离子阱量子计算的光子集成电路(PIC)和芯片级离子阱技术。

      我国在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近期,我国科学家在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标志着国产量子算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本源悟空”由本源量子团队自主研发,于今年1月实现全球上线运行,系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目前,已经完成全球133个国家发送的27万个量子计算任务。并且,实现向海外首次销售中国自主量子算力,购买方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知名企业。根据日经中文网报道,信息分析公司VALUENEX最新统计的量子计算机公开专利数量显示,本源量子首次位居第一。在上次于2020 年实施的统计中,该公司排在第10位。2021至2024年,本源量子新增了363项专利,超过了新增212项专利的美国IBM。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累计拥有3217项相关专利,也超过了拥有2740 项专利的美国。此外,中国量子信息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表示,我国目前的量子计算在国际上处在第一梯队,但距离世界最前沿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应用生态上。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在量子计算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不断取得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量子信息已经成为中美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前沿新兴赛道量子科技是当前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2024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国见》,其中多处提出发展量子信息技术。2024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包括“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等,“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同月,国务院国资委按照“四新”(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标准,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此次遴选的首批启航企业多数成立于3年以内,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

      当地时间 5月 9 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消息,37 家中国实体加入实体清单中,其中22个实体与量子科技有关。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前沿创新卓越中心、本源量子、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国内一线量子产业科研机构均在名单上。当地时间10月28日,美国政府对外发布新规,将禁止对中国半导体、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对外投资,并将由美国财政部新成立的全球交易办公室域(Office of Global Transactions)负责监管。

      投资建议:近期,海内外量子信息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积极进展,中美已经开启新一轮科技竞争。建议重点关注:国盾量子、科大国创、三未信安、吉大正元等。

      风险提示:需求释放不及预期;竞争加剧;技术进展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