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2025年投资策略:AI端侧应用兴起 国产高端芯片亟需国产化
核心观点
自2022 年11 月Chat GPT 面世以来,大模型快速迭代, 百家争鸣。2024 年上半年OpenAI 推出GPT-4o,标志着从单一文本处理扩展到多模态理解和生成的新时代。同时,端侧AI 应用商业化提速,AI 手机、AI PC 先后发布,并向可穿戴、智能车、X R等领域延伸,重点关注端侧AI(智能手机、新型耳机、智能眼镜、智能车等)。AI 快速迭代带来算力需求快速增长,先进制程、先进封装需求高涨,相关厂商积极扩产。国内传统半导体的国产化率较高,但高端芯片自给受限,亟需国产化, 重点关注国产高端芯片的生产制造、核心设备材料、EDA 软件等。
摘要
展望2025 年,我们认为,应当关注两大主线:(1)AI:云端基础设施(算力、存储、通信等)、端侧AI(手机、PC、穿戴、智能车等);(2)国产替代:先进制造、先进封装、设备材料等。
一、算力硬件维持高景气,AI 端侧应用兴起
硬件:Rubin、HBM4 可期,2025 年AI 硬件维持高景气。英伟达发布Blackwell 架构算力芯片,产品性能大幅提升,同时推出新型机架式AI 服务器GB200,进一步推动算力、存储、网络传输相关硬件的需求,下一代Rubin 架构预计2025 年发布,同时HBM4/4e 也将落地。以GPU、CoWoS/SoIC、HBM、高速P C B为代表的算力需求持续扩张,供应商大力扩产,预计202 5 年A I硬件产业维持高景气。
应用:小模型赋能端侧,AI 应用商业化提速。云端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大量的算力和配套硬件,过去两年云端获得了大量的投资,各家大模型推陈出新,以GPT-5为代表的下一代大模型万众瞩目。与此同时,端侧模型已经渗透入多种场景, 如智能手机、智能眼镜、PC 等。随着端侧算力的增强,端侧模型将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需要实时处理和高隐私要求的应用场景中。全球AI 应用商业化有望提速,A I 应用的效用,如节约人力成本、个人助理等,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终端:混合AI 有望成趋势,端侧AI 价值有望变现。端侧AI 带来成本、能耗、可靠性、隐私、安全和个性化优势, 已经具备实践基础,终端设备有望在AI 的催化下迎来新一轮创新周期。
从终端看,先落地、成规模的终端将是手机和PC,20 24 年苹果、安卓都发布了AI 旗舰机,2025 年AI 手机将创新升级、价位下沉,此外XR、智能眼镜、耳机、智能家居等也正在融入AI。
二、AI 引领半导体周期,国产高端芯片亟需突破本轮半导体周期,核心需求是AI。2023 年AI 需求主要在云端,大模型的迭代演进,拉动算力芯片及基础设施的需求快速增长,同时硬件技术快速迭代,GPU、HBM 几乎一年迭代一个代际,配套的网卡、光模块、散热、铜缆/PCB 等以类似速度迭代,AI 的学习曲线处在早期非常陡峭的位置。而2024 年AI 进入端侧,作为最大的AI 载体,智能手机AI 渗透率预计达到15%,穿戴、医药、高端制造等行业也在引入AI。该产业趋势中率先受益的,是AI 的上游硬件产业链:GPU、存储、PCB、制造代工、设备材料等。
AI 算力自给受限,高端芯片亟需国产化。硬件基础设施作为AI 大模型发展基石,但海外对华供应高端GP U、HBM 受限,先进制造、先进封装代工产能难以获取。国内AI 算力产业链仍在起步追赶阶段,可以类比海外A I在2023 年之前的爆发前夕,但关键环节处于“有需求、没供给”的状态。虽然国内半导体国产化率在过去几年持续提升,但是核心环节国产化率仍然较低,如高端芯片的生产制造、先进封装技术的研发、关键设备材料的攻关、EDA 软件的开发等。在传统半导体国产化已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高端芯片、先进存储、先进封装、核心设备材料、EDA 软件的国产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产业链相关公司
AI 产业链
1、算力上游:
晶圆代工:中芯国际、华虹公司;
先进封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
PCB:沪电股份、深南电路、生益电子、景旺电子。
2、端侧AI:
AI 手机:
(1)苹果产业链:立讯精密、歌尔股份、领益智造、中石科技、鹏鼎控股、东山精密、高伟电子、舜宇光学科技、水晶光电、蓝思科技。
(2)安卓产业链:传音控股、华勤技术、韦尔股份、思特威、格科微、舜宇光学科技、卓胜微、唯捷创芯、圣邦股份、南芯科技、艾为电子、顺络电子、电连技术、隆利科技。
AI PC:(1)ODM:华勤技术,(2)散热:思泉新材,(3)电池:珠海冠宇、豪鹏科技,(4)结构件: 春秋电子、光大同创,(5)EC 芯片:芯海科技。
折叠屏:东睦股份、汇顶科技。
OLED:奥来德、莱特光电。
智能车:(1)激光雷达:永新光学、炬光科技、腾景科技。(2)车载摄像头:韦尔股份、思特威、欧菲光。
(3)智驾方案商:地平线。
国产化主线
1、处理器:海光信息、龙芯中科。
2、存储:澜起科技、兆易创新。
3、设备及零部件:(1)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拓荆科技、芯源微、精测电子,(2)零部件: 富创精密、正帆科技、新莱应材;4、材料:安集科技、雅克科技、鼎龙股份、联瑞新材。
四、风险提示:1、未来中美贸易摩擦可能进一步加剧,存在美国政府将继续加征关税、设置进口限制条件或其他贸易壁垒风险;2、AI 上游基础设施投入了大量资金做研发和建设,端侧尚未有杀手级应用和刚性需求出现,存在AI 应用不及预期风险;3、宏观环境的不利因素将可能使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购买力及消费意愿将受到影响,存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4、大宗商品价格仍未企稳,不排除继续上涨的可能,存在原材料成本提高的风险; 5、全球政治局势复杂,主要经济体争端激化,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大, 可能使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影响市场需求结构,存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