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电池与电气系统系列报告(109):新一代硅碳负极开始规模应用

游家训/吕昊 2024-11-26 14:57:07
机构研报 2024-11-26 14:57:07 阅读

  过去的一段时期,硅碳负极膨胀力、循环寿命等问题逐渐得到改善,新一代基于多孔碳的硅碳负极开始批量应用。从终端客户看,无人机、笔记本与手机品牌商,基于快充/能量密度考虑,已开始批量使用硅碳负极且掺混比例越来越高。

      动力领域,含硅负极逐渐从硅氧负极过渡到硅碳负极路线,2024 年已有国内车企开始上车应用,未来有望在高端三元等市场较快得到更多应用。我们分析,在消费、动力等多个市场,新一代硅碳负极都将进一步走向规模应用。

      工艺与技术进步显著,路线转向新一代硅碳。传统硅氧负极和研磨法硅碳负极向新一代多孔碳硅碳负极路线过渡已比较明朗。过去一个时期,主流厂商在自身制成工艺、设备上有一定突破,在应对首效、循环性能、膨胀力等方面也有长足进步。海外Sila、Group14 等企业很早开始该领域探索,国内璞泰来、天目先导、兰溪至德也开始逐步出货,未来几年将超过万吨级别。

      数码消费领域在中高端机型上开始批量应用。数码电池现有体系技术升级迭代空间较小,更轻薄、长续航、快充依赖于含硅负极、复合集流体等创新技术应用。2024 年下半年以来,各家手机厂纷纷推出搭载新一代硅碳负极的产品,在不影响循环的情况下,能量密度有不错提升。目前应用主要集中于高端机型,有望随着成本降低进一步下沉。此外,消费无人机提升能量密度诉求迫切,也已开始使用硅碳负极电池。

      动力电池有望逐步应用,逐渐替代硅氧负极。提升能量密度一直是锂电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之一,同时,低空经济的出现又带来了更迫切的新需求。除了正极的迭代升级,配上含硅负极也是提升能量密度的重要路径,这个方向上,新一代硅碳负极正逐渐对硅氧负极形成替代,未来可能在半固态电池上较快开始上量应用。

      2/3 个关键环节待突破,有较大进步空间。硅碳负极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量产工艺尚未定型,同时基于CVD 法的大容量设备仍是量产难点;后续多孔碳环节,树脂类、生物质类、焦类都在加快迭代和优化。硅烷气方面,由于光伏硅料/电池片的拉动,目前供给已相对丰富。总体看,不管是装备、材料,后续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投资建议:负极:璞泰来、尚太科技、贝特瑞、道氏技术(汽车)、华盛锂电(化工)、中科电气、翔丰华、石大胜华、杉杉股份。上游材料(化工/金属):圣泉集团、元力股份、硅宝科技、金博股份。PAA:日播时尚(纺织)。

      碳纳米管:天奈科技。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硅碳负极技术进步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