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比较高质量就业专题:从上市公司员工人数和薪酬来看行业结构变迁
事件:2024 年以来就业问题是宏观政策的核心关切之一,从年初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高质量充分就业,到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就业优先战略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相关意见,到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再到教育部专门部署做好2025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等。
就业和收入是总需求的领先指标。A 股员工人数和薪酬增速中周期走势与经济增速高度一致,2010 年峰值过后增速换挡,更加注重提质增效。1)2010 年左右中国达到劳动力市场的刘易斯拐点:2010 年以来中国劳动人口的绝对规模开始趋于平稳,推动高质量就业和发挥新时代人口质量红利是当前的应有之义。2)2010 年左右是中国基尼系数的高峰点,业内学者也提出了2010 年前后也是我国的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之后收入差距将随着经济发展而下降,后文的产业结构变迁也可以证明,我们正沿着这一路径稳步前进。3)2010 年左右也是中国M2 增速(货币周期)的高点:从货币供需的角度看,随着中国加入全球贸易分工以及国内城镇化和经济货币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产品的货币化基本完成。
当传统领域贡献了前一阶段的就业和居民收入来源之后,便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源泉,通过分配层面的共同富裕和新质生产力推动效率提升,为就业和收入寻找新的产业支撑。
从行业员工人数和薪酬变化来看产业结构变迁。对比几轮产业变迁过程也可以明显看到行业间人员扩张交替,本轮周期中新能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在金融地产降速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但随着优势产业产能压力提升,科技硬件的国产替代领域亟需接续发力。
1)2010 年之前传统周期品和轻工贸易产业为主要扩张动力:工业化加快完成阶段,传统周期行业作为经济主要驱动,石油、化工、煤炭、钢铁和有色行业在2005-2007 年人员扩张或薪资开支增速处于高位。受益于加入世贸后出口提速,轻工、纺服等加工贸易相关行业扩张速度也较快。
2)2010 年后地产链+消费+移动互联网相继迸发:房地产行业的人员和薪资支出均开启十年高增长,成为这一时期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地产的财富效应也催生阶段性消费升级,消费品中的商贸社服、食品饮料、美容护理等也在人员和薪酬开支方面快速扩张。这一阶段,叠加全球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科技领域的电子、通信和传媒扩张积极。
3)2018 年后疫情以来,多数行业扩张速度下台阶,新能源和出海亮眼:传统周期行业在供给侧改革后处于持续收缩状态,石油、煤炭、钢铁人员绝对规模连续收缩7-10 年,钢铁近三年薪资开支也连续缩减。地产链经历十年繁荣过后也透支了向上动能,已连续缩减人员和薪资开支4-5 年时间。同时,以上传统产业提供就业和收入的下降叠加疫情冲击,消费品行业同样处于收缩状态,商贸社服、农林牧渔、纺服、美容护理和食品饮料的人员规模进行了2-6 年不等的收缩历程,科技中泛可选消费相关的通信和传媒员工规模2017 年来也处于缩减周期。新能源的代表电力设备在过去五年人员增速保持在10%-20%,薪酬支出在2021-2023 年保持在20%-30%之间,汽车和家电出海效果显著,成为扩张的新动能。而随着新能源产业近两年产能投入加快,业绩压力下扩张速度放缓,相比之下,科技、机械等行业近年来人员和薪资开支增速平缓,个别行业已降至个位数水平,下一阶段或许需要将视角重新投向这些科技硬件领域。
从行业员工人数和薪酬变化来看行当前业景气。大类板块来看,金融、地产产业链和农业人员规模和薪资开支仍在收缩,行业去化进行中,而新质生产力部分产业链开始加大人员投入。一级行业来看,截至24Q3 电力设备、汽车、家电、电子等出海链人员扩张和薪酬支付表现出的景气较高,地产链和内需消费偏弱。24H1 员工人数和平均薪资增速相较2023 年末提升的行业有:景气向上的电子、更新改造驱动的设备、困境反转的社服等线下消费。
风险提示:部分行业如互联网、汽车、消费电子当中重要公司在海外/港股上市或未上市,因此A 股公司样本不能代表行业整体发展;财报数据具有一定滞后性,未来或受海外政治风险影响;本轮周期具有特殊性,历史经验不能刻舟求剑。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