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专题研究:存量房“收储”政策的约束与再思考
房地产“收储”半年度回顾:政策不断升级,框架逐步清晰5 月17 日中央首次提出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以来政策不断升级,央行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央行资金支持比例由60%提高至100%;财政部亦表态支持地方用专项债“收储”。目前至少32 个城市已发布收储细则,在房源、配套、户型、定价等层面框架基本明确。但整体落地进展有限,资金使用方面,截至2024Q3,央行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已使用额度约162 亿元,较24Q2增加41 亿,使用率约5%。项目落地方面,至少14 个城市披露收购存量房共计15.6 万套,但扣除试点的8 个城市后项目较为有限。我们认为政策推进偏慢主要在于实际“收储”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会对商品房库存进行“再配置”和“再定价”,使得实际效果与市场预期的“去库存”有一定偏差。
存量房“收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几个约束
我们认为存量房“收储”过程中仍有一些约束需要厘清:1)价格匹配机制:
地方政府诉求在于“商业模式可持续”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开发商诉求在于回笼资金足以覆盖债务,或导致双方价格存在分歧。2)房源匹配机制:
地方政府收购存量房对房源的配套、区位、户型都有明确要求,实际上提高了收购门槛,也考验当地市场是否存在相对应的足量房源。3)责任匹配机制:在“自愿参与”、“以需定购”、“确保商业可持续”等要求下,参与主体对于收购存量房项目的合规性与盈利性要求或更高,亦会使地方政府和银行倾向于以谨慎的态度去推进收购存量房。4)市场隔断机制:存量房收购后“再配置”的市场与商品房市场存在重叠,其出售价格、出租价格、供应量均或会对当地商品房市场产生冲击,从而影响地方政府推进意愿。
对于房地产“收储”未来方向的再思考
存量房“收储”政策未来或进一步加码,我们认为有以下思路:1)“收储”后配租为主配售为辅或者“先租后售”或更有利于“去库存”;2)“收储”重心或可向高能级城市聚焦;3)“以需定购”可以降低“商业可持续”风险;4)或可提高对市场闲置商业、公寓等多元业态的收购比例;5)关注是否加大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等金融政策支持力度;6)关注是否鼓励相关银行尽职免责,提高银行积极性;7)优先收购地方城投的库存可能是阻力最小的方向,以合肥为代表的城市目前已经在实际落地,更利好地方城投平台。
投资建议
从全市场角度,房地产“收储”是促进行业“止跌回稳”的重要手段,需关注后续政策是否加码及落地进展,考虑到“收储”在核心城市的落地效果或更好,我们看好在核心城市拥有更多资源并且运营稳健的房企;同时业绩具备韧性、现金流稳健的物管公司亦将受益于市场止跌回稳。重点推荐:1) A 股开发:
城投控股、城建发展、滨江集团、招商蛇口、建发股份、新城控股; 2)港股开发:华润置地、中国海外发展、龙湖集团、建发国际集团、越秀地产; 3)物管公司:华润万象生活、绿城服务、中海物业、保利物业、招商积余。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不确定性、行业基本面下行风险、部分房企经营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