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研究:COP29大会闭幕 奠定碳市场国际化进程

薛俊/赵越峰/段怡芊 2024-11-28 16:29:12
机构研报 2024-11-28 16:29:12 阅读 160

  研究结论

      11 月23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巴库闭幕。大会就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通过20 余项决定,达成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设立了到2035 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3,000 亿美元的资金目标以及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同时大会通过了最受关注的《巴黎协定》中第6.4 条,为下一步全球碳交易提供了统一的质量框架。

      全球碳市场始于《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首次把减排项目作为资产在全球进行自由交易,其核心是由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清洁发展机制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也为自身完成减排目标提供了途径,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减排,降低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总成本,也为项目实施地创造了就业机会。

      2015 年178 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巴黎协定》奠定了全球碳市场2.0 版本,其中6.2 条提出了两国之间基于双边协议的碳市场实现碳配额的跨国流通,根据联合国统计,截至今年 10 月已有56 个国家达成91 项协议,但总体双边碳交易规模仍然较小。而6.4 条提出的建立一个由联合国专门机构监管的国际碳信用市场,则囊括了更多国家之间的碳信用交易,有望真正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碳交易市场。

      总体来看,《巴黎协定》第六条被视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的重要机制,通过全球碳市场交易,排放量较高的经济体将能够实现既定减排目标,也能够使资金流向有潜力开发碳项目或保护现有碳汇的发展中国家。根据COP29 主席穆赫塔尔·巴巴耶夫表示,“通过有效匹配买家和卖家,6.4 条国际碳市场每年可以减少2,500 亿美元的实施国家自主贡献的成本”。下一步缔约方大会将进一步明确诸如国际间核证自愿减排量认证、范围、认证机构、资金使用监管以及如何避免重复计算等执行层面的主要细节问题。

      全球碳市场的启动将对中国双碳目标的达成以及产业绿色转型的进程产生积极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国际碳市场机制一旦启动,将加速推动中国碳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今年1 月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在北京绿交所重启,全国碳市场也在有序扩容,逐步纳入电力以外的其他高排放行业。在《巴黎协定》6.4 条框架下,国内碳信用市场势必将向全球统一标准靠拢,以确保碳信用的质量和竞争力,中国企业可以将国内的碳信用输出至全球市场,并通过交易获取更多的国际资金支持国内绿色项目的发展。

      中国作为碳减排技术的重要供应国,在光伏、风电、锂电池等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大的竞争优势,有机会通过技术、产品的输出和国际投融资合作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碳市场中的地位,增强中国企业在绿色技术出口和能源转型项目上的竞争力。

      风险提示

      全球宏观经济超预期下行导致温室气体减排投入不及预期。

      企业对温室气体减排投入不及预期。

      国内外减排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等。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