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行业深度研究:创新药出海:趋势已成 催化将至

代雯/袁中平 2024-11-28 19:33:17
机构研报 2024-11-28 19:33:17 阅读

  创新药BD 持续落地,优质赛道头部企业彰显全球竞争力11 月以来,GSK 引进恩沐的TCE 三抗、BioNTech 并购普米斯和默沙东引进礼新医药PD-1/VEGF 双抗,国产创新药连下三城,再度验证了国产创新药的出海潜力。我们认为年末是创新药出海的重要节点,处于价值洼地且在空窗领域具有FIC/BIC 前景的国产创新药集群具备全球竞争力,创新药板块有望迎来持续催化剂兑现,建议关注在ADC、GLP-1R 激动剂、TCE、二代IO 等蓝海/确证性领域或空白赛道深度布局FIC/BIC 品种的企业,如康诺亚、先声药业、华东医药、石药集团、海思科、科伦博泰等。

      趋势:创新药出海再创新高,BD 与M&A 成为行业发展新引擎我们认为在补充管线、维持增长的压力下,MNC 会持续关注在全球具备性价比竞争力的中国资产,驱动国产创新药资产价值重估,基于:1)尽管全球BD 承压,但国产创新药BD 逆势增长,截至11 月18 日,2024 年国产创新药对外BD 数量达71 项(+16%yoy,2023 年同期61 项),总金额达405 亿美元(+54%yoy,2023 年同期262 亿美元);同时,本土企业被海外MNC 并购的案例也在逐步增多;2)同期,国产创新药对外BD 在全球BD中的项目数量占比达14%(2023 年全年13%),总金额占比达30%(2023年全年26%),中国已成全球创新药重要玩家;3)同期,国产创新药BD 和M&A 首付款收入已达62.7 亿美元,反超同期39.8 亿美元的创新药企业投融资金额,创新药企自我造血逐步成为现金流的主要来源。

      类型:“集中式BD”逐步占据主流

      国产新药的出海类别愈发多元化,治疗领域越来越广(2024 年的10 亿美元及以上总金额的交易来看,ADC、小核酸、多抗和分子胶均有涉及)。而从BD 模式来看,由于部分领域在短期内出现新突破而导致海外企业的管线空白,收购方集中引进某类资产的趋势逐步显著,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筛选也愈发细致深入,直接导致FIC/BIC 品种的热度提升,典型案例包括23 年以来的ADC 产品、1H24 的GLP-1R 激动剂、近期集中交易的TCE,以及二代IO 双抗。

      展望:年末或为BD 关键点,关注定位精准的FIC/BIC 品种从2023 年的数据判断,年末为创新药出海的关键节点,医药MNC 的现金储备依然丰富,且其中多个公司近年来仍未执行大额BD 或并购;考虑到“集中”并购模式下,已兑现的BD 案例有望提升热门赛道的可预见性,我们认为蓝海及确证性市场或热门空窗领域是MNC 或海外投资机构的重点关注方向。ADC、GLP-1R 激动剂、TCE、二代IO、自免、呼吸等领域中FIC/BIC品种的稀缺性更加明显,有望角逐全球市场。

      风险提示:治疗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的风险;药品临床研发失败的风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