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行业兼谈商保及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公平和效率
世界级难题的中国之路,是平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中国过去12年新医改实现了医疗公平可及:从美、英、中、日、印五国的医疗体系改革来看,我们认为没有完美的医疗体系,重在权衡质量、成本、可及的三方关系。2009年新医改至今,中国以1/4于美国的成本,实现了极高的医疗可及,以及一定水平的医疗质量。
三医联动提高效率,推动创新:我们认为应结合公平和效率看待体制改革。三医联动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显著成就,在公平可及的基础上推动体系效率提升。一方面,公立医疗体系已经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社会资本补充、承接一部分需求或进阶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提升效率才能引导高质量创新。伴随三医联动各部委的政策协调性提升、顶层设计的完善,医疗的公共服务属性和创新价值都将得到充分发挥。
医疗保障的核心是平衡支付和临床获益
全球经验:全球的医疗保障体系四种模式中,“英国式”和“日本式”公平可及性最高;“美国式”医疗水平最高,药品自由定价;“德国式”在公平可及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高效和鼓励创新,建立了最完善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国当前近似德国,已逐步建立起城乡社会医疗救助为保底、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保体系。
中国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实现一定预算下的最大临床获益,建立多层次的支付体系是最优解。参考德、日、美、英,中国将逐渐巩固基本医保参保粘性、补充商保、长护险等短板、优化创新药定价机制,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我们认为实现多端平衡的首要重点是围绕创新药差异定价、提升商保购买积极性和赔付合理性两个方向。其中,商保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商保产品和减少交易费用。
三医联动是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路径
中国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实现三医联动是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路径。“三医联动”即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旨在解决医改政策碎片化问题,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为打造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医疗保障体系筑牢根基。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核心是建立三医联动的协同治理机制,实现药品、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调整,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医药(药品流通体制改革):2015年药政改革优化审评审批流程,鼓励创新;2017年中国加入ICH,药品监管接轨国际,提升国际竞争力。
医保(医保体制改革):1998年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保;2003年推出新农合,基本医保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18年医保局挂牌,作为国家最大支付主体进行谈判,推动大病、商保、长护险等多元支付体系建设,医保体制改革由此加速,中国初步建立全球最大的完整协同的医疗保障体系。
公平性得到基本满足,下一个十年发展创新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受需求增长、政策周期、创新周期影响。当前公平性基本得到满足,下一个十年迎来医保、医疗、医药的创新阶段。
需求增长:老龄化加深下,我国医疗卫生需求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达到96亿。医药需求增长表现为高确定性。然而,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需求增长逻辑。首先,医保买单,患者消费,医生决策,三方分离,因此医药行业中的市场机制经常失灵。
政策周期:第二,政府作为支付系统中的主要力量,同时需要控制需求过快增长。因此,医药企业无法游离于政策调控。如右下图所示,政策主要平衡量和价格的关系,价格调控力度匹配相应的需求增长。22-23年住院人均医药费首次出现下滑,23年减少545元,同比下降5.0%。
创新周期:第三,医药既有满足人民基本福祉的公共服务属性,也有新质生产力和自主可控的创新属性。在三医联动改革的背景下,产业的公共服务属性和创新属性表现为医药、医保、医疗三者的公共服务属性和创新属性。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