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专题研究:银行理财 从历史脉络看发展未来

张继强/仇文竹/吴宇航 2024-11-29 16:29:22
机构研报 2024-11-29 16:29:22 阅读 300

  核心观点

      近期债市波动上升,理财发生多轮小赎回,业内对银行理财是否应该自建估值体系的讨论增加。我们希望借此专题,厘清长期以来的理财行为与理财监管逻辑。资管新规落地后,理财转入净值化运作,并从债市稳定器变成波动放大器。为避免大规模赎回反馈发生,2023 年开始理财通过加配存款、寻求与信托合作等方式发展低波模式。然而今年监管一系列动作使得理财低波模式出现弱化迹象,理财如何应对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理财“自建估值”开始受到关注。对债市而言,后续理财行为依然是重要关注点,包括理财-债基赎回扰动,理财“自建估值”进展,以及监管态度等等。

      脱胎于银行表内的银行理财

      我国银行理财脱胎于银行表内,并以资金池形式运作。初创阶段银行理财发展不温不火,之后非标纳入了理财资金和投资范围,理财业务的运作模式出现显著转变。银行与信托的合作形成了事实上的刚性兑付机制,也即“影子银行”。2008 年开始,银监会陆续发文规范银信合作,但与之伴随的是各种监管套利行为,影子银行及非标在“创新”中不断壮大。2014 年之前,“创新”仍主要围绕着实体尤其是城投和房地产融资展开,更多为了规避表内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等限制。但2015 年之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实向虚和空转现象,并衍生出庞大的资产配置需求,“资产荒”成为热门话题。

      理财业务的转折点:资管新规

      2018 年4 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资管新规,就同类资管业务的管理标准不一致、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规定。净值化是资管新规的核心要求,也是理财产品转型的方向和重点,但是由于净值型产品无预期收益率,且收益波动较大,投资者接受度不高。鉴于此,部分理财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大力推广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并借助委外链条实施摊余成本法估值等等。但在过渡期结束之前,监管发布现金管理理财新规,将其与基金基本拉平到同一起跑线,监管也对理财发展成本法委外做出限制。

      过渡期结束后理财模式探索

      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理财真正转入净值化运作,并从债市稳定器变成波动放大器,2022 年底的理财赎回潮便是典型案例。2023 年后,理财开始探索低波模式,理财行为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及趋势:第一,为控制回撤以及匹配产品期限,理财越来越偏好短债,包括存单和短期限信用债等。第二,为降低波动,23 年理财大规模抢配存款等非波资产。第三,理财与信托业务合作普遍,借助信托的平滑机制、估值优势来降低理财组合自身的净值波动。然而2024 年监管一系列动作使得理财低波模式出现弱化迹象,理财如何应对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理财“自建估值”开始受到关注。

      理财监管变迁对债市的启示

      理财是债券市场最重要的投资者之一,一方面是理财规模较大,截至目前约30 万亿,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在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中还扮演着资金“委托人”的角色。在过去的历史中,理财监管与创新是债市波动的重要来源,例如2016-2017 年金融严监管期间,理财委外加杠杆→同业链条断裂→债市波动放大,2021 年8 月理财产品整改,消息公布后同样引发债市尤其二永债剧烈波动。当前理财运作已经更加规范,后续监管重在完善和修补。对债市而言,理财行为依然是重要关注点,包括理财债基赎回扰动,理财“自建估值”的进展,以及监管态度等等。

      风险提示:估值方法创新,监管政策执行尺度。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