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投资时钟》系列第十九篇:中国式“再通胀交易”
引言:
当前国内物价水平既是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也是影响资产价格的核心变量。
随着一揽子政策的推进,国内经济能否摆脱低通胀环境、进入再通胀阶段值得关注。
我们重点回顾1997 年以来几轮低通胀转入再通胀时期的股债表现,作为参考。
核心观点:
回顾1997 年以来低通胀转入再通胀时期的市场表现:1)对于股市,往往呈现N 型走势,在通胀快速下行期内,伴随宏观政策转向,流动性宽松和市场预期改善,推动股市先行上涨;在验证期内,基本面尚未好转前,股市或震荡调整;直至进入再通胀周期后,盈利好转将带动股市再度走强。分行业来看,通胀下行阶段(防御、政策利好、科技等长期主线)、通胀回升阶段(周期、消费品)均能获得超额收益。
2)对于债市,低通胀时期由于货币环境保持宽松,债券利率往往持续走弱。一般而言,当确认经济基本面改善,进入再通胀周期后,债券利率才会转为上行。
回到当下,本轮低通胀的成因与政策应对,与1997-2000 年、2014-2016 年有较强的相似性。但不同的是,本轮需求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低通胀治理难度更大,市场预期扭转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实现需要一定时间。从当前阶段来看,价格周期已经处在底部区间,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通胀有望温和回升,未来或转入再通胀周期。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当前处在宏观数据验证期和政策预期继续发酵的交织阶段,股票市场大概率维持震荡上行态势。对债券市场而言,在货币政策延续宽松、再通胀周期尚未到来之前,牛市行情仍将延续。
未来物价修复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领先指标:一是,流动性拐点,关注企业存款的“活化”;二是,化债政策推进后,居民收入何时改善,以带动核心通胀修复;三是,是否有供给侧改革配合,以推动PPI 同比加快回正;四是,房价何时企稳,这是进入再通胀周期的基础。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