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究:乘用车出海洞察#3:以史为鉴 复盘日系车企的全球化之路

邓学/常菁/隋诗华/陈雅婷 2024-11-29 20:19:11
机构研报 2024-11-29 20:19:11 阅读

  观点聚焦

      投资建议

      由于本土市场空间有限,全球化经营成为日系车企寻求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回顾过去四十年,日系车企全球市占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即便在20 世纪90 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日本国内汽车市场在全球占比萎缩至5%,但是日系车企的全球份额仍然比较稳定,其全球化发展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理由

      出海要素:技术开路,把握政策,久久为功。美国和东南亚是日系重点海外市场:1)技术优势是日系打开美国市场的重要竞争力,本田发布CVCC发动机,建立领先欧美车企的技术差距。2)日系长期深耕东南亚市场,离不开顺应不同时期的政策要求,从布局CKD组装到零部件本地化生产,最终构建区域生产网络,纳入其全球生产体系。着眼长期,我们认为汽车出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国市场的稳健经营为车企出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需要车企在把握消费者需求、产品更新迭代、属地运营管理等方面持续精进,不断打开海外市场成长空间。

      出海路径:产能出海进行时,技术出海探索中。复盘日系车企的出口历程,在美国、欧洲、东南亚市场均经历过不同形式的贸易限制,产能出海成为有效应对手段。在全球贸易政策收紧的趋势下,中国车企处在从产品出口到属地化生产的转型期。考虑到中日不同的国内竞争环境,我们认为中国车企出海初期盈利或承压,但是影响幅度和持续时间可能较日系车企有限。此外,技术出海正在成为出海新方式,以小鹏、零跑为代表,中国车企基于在电动智能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与海外车企开展合作。

      出海空间:多点发力,大有可为,趟过属地化盈利调整期。我们认为中国车企凭借成熟丰富的产品、领先的电动智能技术、完善的经销网络,有望在快速推进新能源转型的海外市场实现突破;同时燃油出口保持稳定,进一步打开海外销量的增长空间。参照日系车企,根据JAMA数据,2023 年日系海外销量超过2000 万辆,其中美国市占率接近30%,其他海外市占率超过25%。我们测算中国车企潜在可进入海外市场规模大约为4000 万辆,远期海外销量有望挑战800 万辆。

      估值与建议

      在全球电动化推进和贸易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我们看好海外本地化产能布局相对完善的中国自主头部新能源车企,凭借成熟的电动产品、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经销网络,逐步打开海外销量成长空间。

      风险

      国际贸易政策风险;境外经营风险;海外新能源转型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