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债策略分析框架(二):如何构建受益ETF扩容的转债组合
投资要点:
ETF资金权重上升背景下,后续增量ETF将会利好哪些行业。ETF产品作为重要资金进入权益市场的渠道,其对于正股占比越来越高,在重仓股口径下,24年Q3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持有正股市值已占到所有公募基金持有正股市值的44%。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我们复盘拆解ETF自2016年以来的规模增长驱动因素并分析ETF扩张对正股成分股及其转债的利好作用。
各类型ETF轮番爆发带动ETF总规模的扩张。自2016年以来,ETF的规模与数量均稳步上升,ETF的规模扩张主线可归纳为“主题、行业、规模”三阶段,分别覆盖:(主题)16年-20年3月,(行业)20年3月-21年2月,(规模)23年6月-至今。
主题型ETF规模扩张呈现点状骤升分布。(2020年以前)增量资金对主题型ETF投向较为集中几乎均为新发基金,投资方则以机构为主。
行业型ETF强跟随权益市场走势,资金立足于高经济增长预期,主要投向金融(证券、银行等)以及周期性行业(有色等)等行业。
规模型ETF规模扩主要受到投资者左侧布局规模型ETF以及国资机构入资调整市场。整体来看,规模型平均规模变动基本与大盘走势呈现反向关系,低吸高抛左侧布局指数的策略较为明显,而在此基础上23年中以来国资机构入场护盘,规模型ETF的平均规模增幅远强于历史指数相近水平。近5个月,投资偏好修复,风格向中小盘、成长型规模型ETF切换。8月之前规模型ETF新增份额主要集中在沪深300、中证A50与上证50指数,而9、10月新增份额较多的指数为中证A500、科创50等指数品种。
我们认为短期内有望维持规模型ETF,尤其是中小盘、成长型口径ETF吸纳资金的格局,远期则可能重新打开行业型ETF吸金通道。
截至11月21日,(200亿份以上)发行转债成分股较多的指数为行业型与规模型。这其中,行业型指数主要涉及医药、半导体芯片、证券与酒四大行业,规模型偏中小市值指数成分股主要集中在煤炭、有色、石化等传统、重资产行业,评级上主要分布在AA-及以上的中高评级,平价结构较为均衡。
风险提示:市场风险超预期,政策边际变化,统计误差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