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券月报:置换隐债专项债集中发行
第一,截至11 月30 日,2024 年地方政府债共发行1900 只,总规模8.68 万亿元。
截至11 月30 日,2024 年地方政府债共发行1900 只,总规模8.68 万亿元。具体来看,广东、山东、浙江、天津发行数量最多,分别发行181、148、95、91 只地方政府债;从发行规模来看,山东、江苏、广东发行债券规模位列前三,分别为7326.03 亿元、7206.69 亿元、6620.58 亿元。
11 月地方债现发行高峰,主要因年内两万亿用于置换隐债的额度下达后,置换隐债专项债于11 月集中发行。
截至11 月30 日,2024 年地方债净融资额为5.86 万亿元。
置换隐债专项债11 月内共发行1.085 万亿元。11 月8 日,财政部宣布“增加6 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此项政策具体落地为“置换隐债专项债”:11 月,各地开始发行一种再融资专项债,其用途表述为“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而不是特殊再融资债 券的“偿还政府存量债务”。本轮隐债置换推进速度较快,11 月内即有13 个省市发行了50 只置换隐债专项债、共1.085 万亿元,占24 年两万亿额度过半。
我们进一步分轮次、分地域来看“一揽子化债方案”推出后的债务置换规模:
2023 年10 月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重启,直至2024 年9 月底,一年时间内特殊再融资债券共发行1.5 万亿元,主要倾斜向贵州、天津、内蒙古、云南、吉林等债务压力较重地区;此轮债务置换节奏前快后慢,23 年内共发行1.39 万亿元,24 年1 月至10 月期间每个月有零散发行,或因各地地方债结存限额紧张。
2024 年10 月后,财政部预告“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特殊再融资债券再迎发行高峰,10月、11月共发行2937.25亿元;但区别于前一轮对化债重点省份的倾向性,此次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发行较多。2024 年1-11 月共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4070.11 亿元。
2024 年11 月财政部明确六万亿隐债置换的新增额度后,江苏、湖南、贵州、山东、浙江等地的置换隐债专项债发行节奏较快,分别发行了2511 亿元、1288 亿元、1176 亿元、1125.325 亿元、814 亿元。
除六万亿新增额度用于置换隐债外,财政部还宣布“从2024 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 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 万亿元”。从23 年四季度开始,部分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没有披露“一案两书”,其实际用途并未发布,我们预计这类债券应为财政部所言的从新增专项债中安排于化债的部分。据企业预警通统计,这种特殊新增专项债在2023 年年内共发行3055.12 亿元,2024 年1-11 月共发行8777.76 亿元。
截至11 月30 日,新增专项债共计发行3.98 万亿元,超出3.9 万亿元新增限额,主要因特殊新增专项债发行超8000 亿元;据10 月8 日发改委披露,今年新增专项债中用于项目建设的部分为3.12 万亿元,而据企业预警通统计,今年有明确项目信息披露的新增专项债共发行3.1 万亿元,12 月或仍有部分待发行。今年专项债主要投向领域为市政和产业园区建设、棚户改造、铁路建设。
11 月底各期限地方债利差较10 月底普遍走阔,长端利差走阔幅度相对较大。长债方面,整体呈前低后高U 型走势,15 年期、20 年期和30 年期地方债利均差于10 月18 日触及月内最低点(分别为11.35BP,5.51BP 和8.25BP),随后逐步走扩,在月底行至月内最高点或次高点(分别为18.78BP, 11.76BP 和14.57BP);短债利差走势整体较为平稳,3 年期及5 年期利差振幅分别为9BP 和6.7BP;10 年期利差11 月波动相对较小,振幅为5BP。
目前3 年期及5 年期地方债利差最高,分别为24.58BP 和21.02BP;20 年期及30 年期地方债利差最低,分别为11.76BP 和14.75BP,继续呈现短端高、长端低格局,但利差差距较10 月有所收窄。利差历史分位水平来看,除30 年期限外,11 月底各期限地方债利差历史分位数与10 月底水平变动不大,但30 年期限地方债分位继续急剧上升至75.1%(10 月底为26.4%,9 月底为9%)。3 年期地方债利差历史分位数位于90%以上,15 年和20 年期限的地方债利差仍在相对历史低位。
风险提示:基本面变化、政策不及预期、数据统计存在遗漏或偏差。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