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财政系列12:化债之后 财政基建还有多少空间?
隐债加剧地方压力,但中央仍有空间
地方债务压力较大,中央财政还有较大举债空间。在考虑14.3 万亿隐债后,2023 年末我国政府杠杆率将达到67.5%,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但分央地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部分地区的债务率、利息支出率等债务指标已突破警戒线;与之相反的是,我国中央财政仍还有较大的举债和赤字提升空间。
化债的本质是置换,隐性债务显性化
2015 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2015-2018 年,通过发行置换债券12.2 万亿元,将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债务置换为政府债券,起到了优化地方债务结构、累计节省利息支出1.7 万亿元的效果;2)2019-2022 年,启动十年隐债化解计划,通过发行置换债及特殊再融资债券1.3 万亿元,用于建制县化债与全域无隐债试点工作,其本质是隐性债务显性化;3)2023 年7 月以来,地方化债进程明显加速,化债工具也更为丰富,尤其是财政部在今年11 月初提出“6+4+2”化债方案,化债工具包括特殊再融资债、特殊新增专项债以及一次性提高债务限额等方式,截至2024 年12 月1 日,累计化债资金已达4.6 万亿元,本质仍是隐性债务显性化,预计五年累计可节省利息支出约6000 亿元。
三大财政收入承托,财政支出有望改善
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我们将财政的各项收入分为常规收入、补充收入、债务收入三大类。
1、常规收入:考虑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左右是税收收入)与名义GDP 增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政府性基金收入(80%左右是卖地收入)与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密切相关,中性情形下,我们假设2025 年第一、二本账收入增速分别为2%、-10%。
2、补充收入:参考过往年份的补充收入规模以及预计结余情况,我们假设2025 年两本账合计安排结余调入资金2 万亿元。
3、债务收入:我们预计2025 年赤字率目标或提升至3.5%-4%左右,对应赤字规模或在4.8-5.5 万亿元左右,或继续发行特别国债1-2 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额度或扩张至4-4.5 万亿元左右。中性情形下,我们假设2025 年赤字率目标为3.8%(与历史最高水平一致)、对应赤字规模约为5.2 万亿元,广义财政赤字规模约为10.9 万亿元、广义赤字率约为7.9%。
根据“广义财政支出=常规收入+补充收入+债务收入”的关系,在上述中性假设下,我们预计2025 年广义财政支出规模约为39.9 万亿元、同比增速约为4%。规模总量固然重要,支出结构亦是影响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后续关注特别国债用于消费、新增专项债用于地产的比例。
赤字信贷双管齐下,基建主导信用宽松
我们从各项资金来源对基建投资增速进行分析。基建的资金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1)预算内资金,包括第一、二本账的各项收入用于基建投资的部分;2)预算外资金,包括信贷资金、城投债净融资以及其他自筹资金。受地方化债影响,2024 年城投债净融资规模大幅缩水、投向基建的信贷资金亦有下滑,2025 年随着地方偿债压力的缓解,城投债净融资、信贷资金或均有回升。我们预计2025 年基建增速在4%-10%左右,中性情形下,基建增速约为7%。
定量测算财政力度,有望对冲加征关税
在评估财政政策效果时,除了财政支出规模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财政乘数。我们根据ISLM模型,基于2002-2023 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的财政支出乘数进行估算,回归结果显示,我国的财政支出乘数约为0.83 倍。在前述中性假设下,2025 年广义财政支出规模较2024 年预计增加1.7 万亿,考虑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后,预计拉动名义GDP 增速1.1pct,或可基本对冲美国大幅加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风险提示
1、假设和测算存在偏误;2、地方化债对经济的拉动效果超预期;3、地产销售及投资修复进度超预期;4、财政支出乘数估算存在偏误。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