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商业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 规模化发射开启

李宏涛 2024-12-03 16:52:12
机构研报 2024-12-03 16:52:12 阅读

  投资要点:

      事件:11 月30 日,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 星送入预定轨道;

      商业航天首次发射,2025 年或进入规模化发射阶段。此次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我国发射场地不足情况有所改善。综合考虑卫星互联网需求和发射能力,我们认为2025 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或将进入规模化发射阶段。1、发射场地数量提升:2019 年我国已经实现首次海上发射,2024 年海阳海上发射场将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预计将发射10 次以上;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首次发射,已经正式具有发射能力。2、上海垣信开始发射组网卫星:2024 年8 月6 日,千帆星座正式启动商业组网建设,目前拥有36 颗在轨运营卫星,已经完成相关业务测试,并能够实现宽带通信功能。3、海外需求初步确立,商业闭环初现: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与巴西国有通信企业TELEBRAS 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基于垣信的“千帆星座”卫星计划,为巴西地区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助力巴西实现经济数字化转型。预计将于2026 年实现商用。且上海垣信已经开始和30 多个国家进行业务洽谈,海外商业闭环可期;

      火箭载荷短板补齐,可回收火箭落地不远。我国现役运载火箭低轨有效载荷质量超过猎鹰九号,同时国内可回收火箭研发加速,落地时间不远。1、现役火箭低轨运力超过猎鹰九号。据SpaceX 官网,猎鹰九号当前已经实现402 次发射,是公司的核心运载火箭。其低轨有效载荷能力为22.8 吨。我国现役火箭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具有近地轨道25 吨的运载能力。2、国产可回收火箭研发加速。6 月23 日,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 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成功,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9 月11 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VTVL-1 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 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3、我国可回收火箭落地不远。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公司星际荣耀、蓝箭航天均公开表示将在2025 年发射可回收火箭。且据蓝箭航天表述,预计朱雀三号运载最终成本将达到2 万人民币/公斤,星河动力正在研发中大型可重复使用的液体运载火箭 “智神星一号”,运载能力可以达到15 吨,每公斤发射成本不到2 万元人民币,未来还有望降到1 万元以下,和SpaceX 官网公布的成本3000 美元/公斤相当;

      中美卫星互联网博弈加剧,数据对比凸显差距与挑战。2023 年,美国以108 次发射占据全球第一,我国全年67 次发射排名第二。在世界航天活动中,中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双方博弈、角逐升级在卫星规模、服务及成本上均有体现:1、截至2024 年11 月,SpaceX 的卫星发射数量已经达到7324 颗。在2024 年,SpaceX 完成了114 次到115 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大部分是星链卫星的发射。星链计划目前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卫星通信网络,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广泛的卫星互联网服务。截至2024 年,中国在轨卫星数量超过900 颗,数量少于美国。但我国卫星互联网计划未来发射超过2.8 万颗卫星,以构建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2、SpaceX 和T-mobile 合作开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上周,FCC 有条件地批准了SpaceX 使用Starlink 宽带卫星为T-Mobile 智能手机用户在美国各地的蜂窝信号盲区提供网络连接。且 SpaceX 能够在遵守当地法规的前提下在其他国家/地区提供卫星直连手机的服务。除了T-Mobile, SpaceX 还宣布了与Rogers(加拿大)、One NZ(新西兰)、KDDI(日本)、Optus(澳大利亚)和Salt(瑞士)的蜂窝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电信推出了基于高轨天通卫星的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实现了在不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的前提下,提供卫星通信服务。11 月6 日,中国移动也推出北斗短信业务。11 月15 日,中国卫通发布卫星互联网产品套餐。我国卫星互联网也开始向To C 市场渗透。3、11 月19 日,星舰第六次试飞成功,FAA 环境评估审批草案批准二代星舰试飞次数从每年5 次增长为每年25 次。据SpaceX 官网,星舰载荷能力在100-150 吨,一旦投入实用,将对我国运载火箭形成较大的压力。

      建议关注标的:

      ① 天线及芯片组件:航天环宇、铖昌科技、雷电微力、振芯科技、航宇微、复旦微电、紫光国微、臻镭科技、国博电子;

      ② 通信载荷:创意信息、上海瀚讯、信科移动、航天电子;③ 通信安全:佳缘科技、电科网安;

      ④ 通信数据链:新劲刚、七一二;

      ⑤ 卫星制造及关键部件:海格通信、天银机电、陕西华达、富士达、银河电子、中国卫星、天奥电子、上海沪工、乾照光电、航天智装、长光卫星(待上市);⑥ 仿真测试:坤恒顺维、霍莱沃、思科瑞、西测测试、苏试试验;⑦ 地面及用户设备:航天环宇、盟升电子、海格通信、华力创通、盛路通信、信维通信、普天科技、南京熊猫、中兴通讯、通宇通讯、硕贝德、武汉凡谷、大富科技;

      ⑧ 北斗导航:华测导航、北斗星通、司南导航、中海达;⑨ 卫星运营:中国卫通、中国电信、三维通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⑩ 火箭配套:九丰能源、斯瑞新材、隆盛科技、航天晨光。

      风险提示:卫星互联网建设不及预期,下游应用需求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