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信用策略:需求波动加大 供给弹性增强

  核心观点

      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理财规模增速可能同比略降,并且理财对于非银机构的阶段性申赎操作仍将频繁,预计信用债收益率和利差仍然跟随利率债波动,利差中枢进一步压缩空间不大。板块方面,中短久期信用债有望受益于资金利率下行,确定性较强。二永债跟随利率波动,并且供需格局相对较好,利差表现有望好于非金融信用债。而中长期非金融信用债需求难以恢复至年中低点,利差进一步压缩空间有限。

      近期行情主要由于年底抢配的各类需求驱动,目前看,在政策没有大幅扰动的背景下,预计该趋势有望持续至年底年初,在此过程中,板块轮动可能类似于2024年年中和11月的板块轮动行情。

      2025年由于手工补息取消的一次性因素不再,我们预计理财规模增速不及2024年。此外,理财申赎非银的操作仍然较为频繁,可能使得非银需求波动较大,在负债端稳定性偏弱的情况下,非银可能边际降低信用债尤其是流动性较弱的中长期信用债占比。而SPV压降整体规模影响有限,更多体现在收益率波动时信用利差走扩较快压缩较慢。

      供给方面,无论央国企还是金融机构债券对于融资成本均较为明显。央企2025年净增可能与2024年持平或略低,取决于国新和诚通等大型央企的发行节奏以及融资成本优势。城投债短期融资难以放松,预计净增仍然为负。地方国企对于城投融资有一定替代作用,预计净增与2024年接近。银行次级债券方面,由于资本新规实施后国有大行资本充足率充裕,加上核心资本的注资,2025年净增有望边际下降。而股份行和城商行仍有融资需求,具体规模取决于融资成本优势等。

      板块方面,本次财政较大力度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有助于缓解地区流动性和化债压力,短期违约风险有限。不过如果27年6月化债完毕后,此后存续的剩余久期超过3年的城投债券“金边属性”弱化,不同区域不同平台的利差分化将延续。考虑到利差已有较大压缩,进一步压缩空间或有限。

      二永债供需关系相对较好,利差有望维持相对低位。中长期非金融信用债需求难以回到2024年年中,预计利差也将明显高于2024年年中低点。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