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快评:扩容的M1还能定买卖吗?
扩容后的M1 对权益市场指示意义仍强,口径调整不改M1 同比趋势,双宽政策下M1 同比转正依然是明年观测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统计2025 年1 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在现行M1 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从变化趋势来看,扩容前后M1 同比基本一致,扩容后M1 下行趋势不改,同比增速今年以来显著下滑,扩容后的M1 同比24/5 转负,扩容前的M1 略早一个月于24/4 同比转负,截至2024 年10 月,扩容后的M1 同比-2.3%,较扩容前-6.1%有所收窄。对权益市场来说,扩容后的M1 指示意义仍强,除了14-15 年等少数时段,M1 同比和M1-M2 剪刀差变化趋势与万得全A 走势基本一致。我们维持年度策略《再通胀牛市》观点,政策拐点确立到业绩触底回升存在时滞,一般需要6~9 个月的观察期,双宽政策之下,M1-PPIEPS的传导需要时间,M1 和PPI 的转正依然是2025 年权益市场的跟踪重点,验证双宽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否有效地从金融再通胀传导至实物再通胀的阶段,也预示着牛市下半场的开启时点。
为何要跟踪M1 同比转正:高流动性M1 反映实体经济活力,同比拐点领先PPI、PMI 等经济指标半年左右。
M1 是经济基本面和企业盈利的前瞻指标,需求的改善会通过货币的流动体现,相比M2,M1 流动性更强,类似人体中的血液,当M1 增长迅速时,意味着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增加,这往往表明消费者和企业有更高的支出能力,尤其在扩容后M1 纳入了个人活期存款,更能反映实体经济的活力。因此M1 增速的抬升往往是价格、企业利润和经济名义增速等指标回升的前瞻信号。从历史数据来看,M1 同比增速拐点领先PPI 同比、PMI 等经济指标半年左右,对于工业品、制造业供需变化有较强的指向意义,M1 增速上行反映实体经济活跃度提升,需求扩张带动工业品价格上行。我们认为扩容后的M1 更能反映经济活力,对于经济指标的领先性以及对于权益市场的指示意义依然较强。
口径拓宽后M1 规模从63 万亿提升至105 万亿,同比趋势与扩容前一致,波幅降低。
从规模来看,截至2024 年10 月,现行口径下M1 规模63.3 万亿,其中M0(流通中的现金)12.2 万亿,单位活期存款51.1 万亿,扩容后M1 规模达到105 万亿,其中增量主要系个人活期存款39.4 万亿,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规模较小,仅2.4 万亿。从同比增速来看,扩容前后M1 同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扩容后波动降低。按照现行口径,今年M1 同比增速从1 月的5.9%下行至9 月-7.4%,累计下降13.3pct,10 月小幅回升至-6.1%,扩容后M1 同比从1 月3.4%降至9 月-3.3%,累计降幅6.7pct,波动明显降低,10 月小幅回升至-2.3%。从结构来看,今年以来M1 增速的下行主要受单位活期存款拖累,现行口径下单位活期存款占M1 比重80%以上,今年以来单位活期存款同比从1 月6%降至9 月-11%,降幅17pct,扩容后单位活期存款占比降至50%左右,新纳入的个人活期存款占比37%左右,今年以来个人活期存款并未显著下滑,同比增速基本维持在4-5%左右。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点评来自于新闻通稿的客观梳理,不代表投资建议;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