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动态:AI眼镜投资思考

方竞 2024-12-04 16:06:12
机构研报 2024-12-04 16:06:12 阅读

  11 月18 日Rokid 召开AI 眼镜新品发布会,后续亿道和小米等也将陆续接力。无论是美股的AI 应用,还是A 股的AI 终端,都是目前备受市场关注的方向。我们在此总结梳理对此思考,并展望产业发展如下:

      海外AI 应用浪潮之始,AI 终端有何不同:前期美股科技显著分化,软硬切换的趋势较为明显。我们认为,B 端的商业场景相对简洁,训练数据集更为简约,且同类赛道的场景具备可复制性。所以美股AI 应用是ToB 先行,而A 股的AI 终端集中于ToC。其中有雷朋&Meta 眼镜优秀的案例,其自带的摄像头可拍摄、识别及翻译,与用户语音交互,搭载Llama 模型后二代产品销量快速增长;也有用户体验较为平淡的产品,如Ola 豆包耳机,发售至今天猫旗舰店销量仅有3000+,只能实现基础对话,无法调用系统功能、支持第三方APP。我们认为,最终的产品销量取决于用户实际体验,AI 终端是否深耕应用场景解决用户刚需。并非所有终端只要挂上AI 的名字、搭载AI 功能,就可以热销。

      有何值得期待:梳理AI 眼镜新品发布节奏,近期有不少新品值得期待。可分为AR品牌和手机厂两类来看: 1)AR 品牌:11 月18 日,Rokid 发布新品,除了常见的AI 拍照、识别等功能外,更协同支付宝,实现了摄像头扫描、用自然语言支付的功能。11 月29 日,影目发布两款AI+AR 智能眼镜:INMO AIR3 和INMO GO 2。2)手机厂:根据36 氪报道,小米预计于25Q2 发布AI 眼镜,全面对标Meta Ray-ban,搭载AI 功能、音频耳机/摄像头模块。根据Wellsen XR Research 报道,三星预计25Q3 发布其首款AI智能眼镜,搭载AR1、支持Gemini 模型,初步计划生产50 万台。

      SoC 是影响AI 终端体验的硬件核心:2C 场景端,“普适应+性价比“是主要逻辑。

      2C 的AI 终端硬件不会作为算力终端,仅需满足部分定向的端侧需求,因此SoC 方案需主要解决低功耗、兼具连接能力、芯片处理能力等核心问题。以AI 眼镜为例,目前主流的SOC 方案有三种:1)高通XR、AR 系列芯片,2)手表方案移植,3)SOC+外挂ISP方案。2B 场景端,计算推理能力为王,多核异构(CPU+GPU+NPU)将成为主流方案。

      怎么看AI 终端的未来:

      1)价值量提升:与早先的消费电子创新,如TWS 耳机对比,AI 终端是系统级产品,需适配诸多应用+AI 大模型+多元化交互方式,产品形态的升级演进有个渐进迭代的过程。

      但优点在于,一旦用户体验成熟,带来便利解决刚需,用户的付费意愿更强。我们认为,AI 终端的定价=硬件成本+AI 体验,有更高附加值,可以打开品牌厂商的利润天花板。

      2)交互体验:当下的AI 终端产品,从前期的智谱、荣耀手机,到近期的Rokid 眼镜,均主打语音交互,解放双手,未来还将结合手势识别等功能,进一步革新交互体验。我们认为,未来手机的定位将转向随身的算力终端,其交互过程可更多通过AI 硬件实现。即:

      ①通过AI 眼镜摄像头,实现“所见即所得”;②通过麦克风,实现“所言即所行”。

      3)产业链生态:我们认为当前的AI 终端可类比十年前的智能机。2012-2015 年间,4G通信落地催生移动互联网等全新需求。传统国产智能机四强“中华酷联“,遭遇OPPO、vivo、小米等新“玩家”的挑战,行业加速洗牌。而后伴随诺基亚、乐视、金立等厂商出局,行业格局才趋于稳定。而当下,AI 赋能加速智能终端崛起,类比智能机产业的格局演变,我们看好未来双线并行的市场格局。即品牌厂商自研硬件+大模型;白牌厂商则采用公版方案配合第三方模型,各自占据目标市场。

      投资建议:AI 大模型的崛起,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智能终端浪潮。不仅有雷朋&Meta现象级产品,三星、小米、苹果等众多硬件厂商也在伺机而动。上述新品发布催化剂密集,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具体到标的,建议关注:1)品牌:小米集团、漫步者、国光电器、亿道信息等;2)代工:歌尔股份、天键股份;3)SOC:恒玄科技、瑞芯微、晶晨股份、乐鑫科技;4)光学:舜宇光学、水晶光电、蓝特光学、宇瞳光学;5)声学:敏芯股份、共达电声;6)配镜:博士眼镜。

      风险提示:AR 光学方案更迭不及预期、创新不及预期、销量不及预期、汇率波动。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