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问题金融机构案例启示:何为成功的重组?
投资建议
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监管导向下,问题金融机构重组持续推进。如何设计方案以促成成功的重组成为各方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我们尝试探究近期境内外问题金融机构重组案例以获得启示。
理由
案例分析对象:2023 年美国硅谷银行风险暴露后的4 起重组:汇丰收购硅谷银行英国子公司、纽约社区银行收购签名银行、瑞银收购瑞信、摩根大通收购第一共和银行;以及2021 年中信注资中国华融。我们选择如上案例主要由于重组方或被重组方至少一方为上市公司,数据资料较多。
重组背景及目标:被重组方均为问题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风险或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等问题,出险原因各不相同,但重组目标主要为二:1)是为了防范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蔓延至金融系统,监管致力于协调市场化资金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收购或注资,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缓解金融系统风险也有利于每一家处于存续状态的金融机构在平稳的金融环境下展业;2)是潜在重组方致力于以合适的价格换取有利可图的特色业务及股权,以增强自身经营能力、或扩大市场份额、或增厚利润回报率。
重组方案设计:以下几个方面或是协商重点,1)存量损失吸收情况:境外案例显示,被重组方股权价值通常大幅缩水、存款基本全额保障、债权及其他资本工具损失视剩余资产处置价值而定;2)重组资产负债价值评估;3)央行和监管机构的流动性支持和风险分担机制设计;4)综合考虑资产负债价值及各项条款价值后确认重组价格,境外案例显示重组价格较账面净资产折价幅度在21-100%,并参照评估价或市价论证定价合理性。
重组效果评估:我们认为一次成功的重组意味着既有效解决了金融系统的风险蔓延、有利于行业资源整合,重组方又能因此实现中长期的股东权益增厚或至少不亏损;反之,若重组只是简单将风险由被重组方转移至重组方,中长期给重组方带来损失或股东权益的减少,甚至重组方自身成为问题金融机构,则意味着重组需要进一步的设计。
成功重组背后的必要支持:通过案例,我们看到欧美问题金融机构处置速度较快,从出险到重组落地间隔时间不超过3 个月,我们认为其背后可能是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予以支撑;此外,欧美市场的如下理念也有利于重组的高效推进:问题资产快速打折处置好于以账面价值留存等待、小风险的散点式暴露有利于防范大风险的集中发生、投资盈亏自负风险自担。
盈利预测与估值
问题金融机构的妥善重组有利于上市金融公司估值修复。
风险
重组方案造成重组方承担较大风险损失压力或经营压力。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