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2025年度投资策略:智能与混动将成主旋律 把握细分增量市场机会

周旭辉 2024-12-05 19:10:19
机构研报 2024-12-05 19:10:19 阅读

  【投资要点】

      受益于消费政策的大力支持与车企的持续创新,2024 年1-10 月我国汽车产销量稳中有升。2024 年1-10 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46.6 万辆和2462.4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和2.7%。乘用车销量表现稳健,自主品牌份额持续提升。其中乘用车销量达到2143.4万辆,同比+3.7%。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384.9 万辆,同比+21.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4.6%,比2023 年提升9.3 个百分点。商用车销量整体承压,新能源重卡表现亮眼。商用车销量实现319 万辆,同比-3.4%。其中,重卡销量74.6 万辆,同比-5%;新能源重卡销量5.7 万辆,同比+143.5%。出口持续贡献增量。汽车出口485.5 万辆,同比+23.8%;其中新能源出口105.8 万辆,同比+6.3%。乘用车出口410 万辆,同比+24%,出口销量占比提升至19%。商用车出口75.5 万辆,同比+22.5%。我们预计,2025 年我国汽车市场总销量有望继续平稳运行,同比增速有望达到2%,销量超过3162 万辆。乘用车销量有望实现2760 万辆,同比增长3%。

      动力结构持续优化,插混车型渗透率不断提升。2024 年1-10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75 万辆,同比+34%,渗透率39.6%,和去年同期相比提升了10.0pct,据盖世汽车预计,2025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50%。细分动力来看,插混车型销量高增,占比不断扩大。插混车型(包含增程)销量达到391.5 万辆,同比+85%,占新能源比例达到40.2%,相比去年全年提升了10.6pct。2024 年10月,宁德时代发布超级增混电池,其纯电续航可达400 公里以上,且兼具4C 超充,可实现“充电10 分钟,补能超280km”的高效补能。目前已成功落地多个车型品牌,包括理想、阿维塔、深蓝、启源、哪吒。23 年12 月至24 年9 月,工信部发布九批新能源车型目录,共计443 款插混车型(含增程)。随着混动技术继续迭代,车企纷纷开始将大电池、高倍率快充等纯电技术加入混动产品,当前插混+增程正形成超强的增长特征。随着优质供给不断增加,渗透率有望持续快速提升。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计,2025 年插混占新能源比例有望突破50%。

      高性价比城市NOA 方案将成为汽车行业未来竞争的高地。2024 年1-9 月L2 及以上车型渗透率为54.3%。2023 年,高速NOA 的渗透率为4%,城区NOA 的渗透率为0.1%,据汽车行业评论预测,到2030 年以NOA 为代表的高阶智能驾驶渗透率将达到80%,城市NOA 渗透率将达到25%。智驾方案逐步向纯视觉路线发展。据盖世汽车统计,当前业内已有多个品牌推出纯视觉方案。除特斯拉与小鹏外,极越的ASD 方案,华为ADS SE(基础版)、蔚来乐道OSD,以及文远知行等智驾系统供应商也纷纷带来纯视觉方案。更低的成本与大模型+端到端算法技术的持续创新是各大企业布局纯视觉方案核心驱动力,预计纯视觉方案的批量上车将带来高阶智驾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产业链上域控、线控底盘等有望受益。

      智能化、电动化、汽车后市场依然有较大挖掘空间,人形机器人与飞行汽车打开成长空间。2024 年,各车企为了抢夺市场份额,持续采取“以价换量”的竞争策略。据中国经营网数据,当前多家车企考虑退出“价格战”。我们认为,弱势车企逐渐被市场淘汰的竞争态势将会延续,并会成为未来几年行业发展的常态,预计随着弱势车企逐渐离场,行业盈利能力将有望逐步企稳。展望2025 年,我们认为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有望延续甚至加大力度,乘用车自主品牌崛起、新能源尤其是增混车型向上的趋势仍将持续,建议关注电动智能化、自主品牌、混动的细分催化;另外叠加高性价比的高阶智驾加速落地,优质零部件企业增长确定性较高;同时随着新能源、智能汽车检测标准体系构建逐步落地,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有望被激活;同时,人形机器人及飞行汽车是行业未来布局的重要方向,有望进一步打开行业成长空间。

      【配置建议】

      乘用车整车: 建议关注理想汽车(02015.HK) 、小鹏汽车(09868.HK)、零跑汽车(09863.HK)、吉利汽车(00175.HK)、长安汽车(000625.SZ)、比亚迪(002594.SZ)。

      商用车整车:中集车辆(301039.SZ)、一汽解放(000800.SZ),建议关注东风集团股份(00489.HK)、江铃汽车(000550.SZ)。

      零部件:

      汽车电子:经纬恒润(688326.SH)、科博达(603786.SH) 、均胜电子(600699.SH),建议关注德赛西威(002920.SZ)、华阳集团(002906.SZ)、地平线机器人(09660.HK);

      智能底盘产业链:保隆科技(603197.SH)、伯特利(603596.SH),建议关注拓普集团(601689.SH)、耐世特(01316.HK)、亚太股份( 002284.SZ )、中鼎股份( 000887.SZ )、富奥股份(000030.SZ);

      混动产业链:福达股份(603166.SH)、湘油泵(603319.SH)、银轮股份(002126.SZ)、贝斯特(300580.SZ),建议关注新坐标(603040.SH)、豪能股份(603809.SH)、光洋股份(002708.SZ)、隆盛科技(300680.SZ);

      汽车后市场:中国汽研(601965.SH)、安车检测(300572.SZ);

      机器人及低空产业链:肇民科技(301000.SZ),建议关注三花智控( 002050.SZ )、五洲新春( 603667.SH )、宗申动力(001696.SZ)、东安动力(600178.SH)。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

      智能化落地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