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动悬架行业深度报告:关注空悬系统与可变阻尼减振器协同发展
智能驾驶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主动悬架受益显著在高速NOA 和城区NOA 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主动悬架系统因其能够与智能驾驶系统共享传感器数据,实现车辆动力学的协同控制,而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主动悬架存在多种路线,其中,“空气悬架+CDC+预瞄系统”路线在成本控制、技术迭代成熟度、能耗要求等方面均具备显著优势,系当前主动悬架主流方案。
空气悬架正从高端走向大众,价格带已下探至25 万元以内在一众国内企业的推动下,空气悬架由海外供应商所垄断的局面逐步被打破,系统核心部件的价格迅速降低。预计随着国产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整体硬件的价格有望降至8000 元左右水平。受益整体硬件价格下探,目前空气悬架已成功下探至20-25 万元的入门级豪华车市场,从而实现销量的爆发式增长:空气悬架在2023 年2 月时市场渗透率仅为2.2%,当月装载量仅不到3 万辆车,至同年12 月份单月装载量接近7 万台,渗透率已达2.8%。进入2024 年,渗透率上涨势头继续边际向上,至2024 年4 月渗透率已高达4.5%。
投资策略:空气悬架核心部件壁垒较高,关注空悬系统核心部件自主率持续提升趋势
从我国空气悬架系统市场份额角度来看:截至2024 年前三季度,本土品牌空气悬架市场份额已超85%。威巴克、大陆等厂商份额下降速率显著。同时在本土化优势的加持之下,本土品牌在新产品开发周期、成本端均具备显著优势。因此,展望未来,在空悬市场中,国产厂商份额进一步提升将成为确定趋势。
从空气悬架系统产业链中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角度来看:在壁垒较高、价值量较大的几类环节中,包括孔辉科技、保隆科技、拓普集团、中鼎股份等企业通过外延并购和自主研发,实现了空气弹簧与空气供给单元国产化的重要突破。同时,上述四家企业正在加速自主研发减振器,以期实现技术突破和市场占有。同时减振器可与空气悬架系统实现解耦,独立装配在悬架系统中,从而实现将配置价格带下探至10-15 万元市场。
投资策略:我们看好空气悬架系统与可变动态悬架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趋势及国产头部供应商技术持续实现技术突破与产品迭代。建议重点关注保隆科技、拓普集团、中鼎股份、孔辉科技(未上市)。
风险提示
空气悬架渗透率不及预期,减振器国产研发进度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等。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