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专题:1.95%的债市可能易上难下
近期,债市表现良好,市场情绪交投旺盛。从10 年期国债和政策利率(MLF orOMO)的点差看,现在已经从10 月份的“熊市曲线”定价转向了中性定价,并逐步过渡到牛市定价。
从行情的驱动因素看,当前与2023 年岁末年初的开门红行情十分接近。从相似点上来说:1)行情启动都在11 月下旬;2)相似的负债流入;3)大量的新增利率债供给并没有冲击到利率定价。而从不同点上来说:1)2023 年年底到1 月初的行情匹配着经济预期大幅度下行;2)而当前权益市场表现相对较强,PMI 从9 月份到现在连续3 个月回暖,地产销售修复,对2025 年的经济预期上,市场表现相对中性。
地方债供给结束后,央行买债可能暂停。央行购债对冲了大部分的地方债供给利空,且效果可能好于直接降准。截至12 月6 日,置换债发行进度已接近80%,我们认为地方债发行较好的核心因素在于央行购债(包括国债净买入和买断式回购),短期缓解了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等指标,腾出了一定的额度。但政府债发行高峰阶段已过,保持大幅宽松的必要性下降。
多项经济指标并未下滑,央行或将调整货币政策节奏。对于当前债券市场的牛市逻辑而言,有一个主要逻辑和一个次要逻辑。1)主要逻辑:机构年末配置视角;2)次要逻辑:货币政策宽松预期。
那么,这两条逻辑能够如愿以偿吗?我们认为可能会存在一定阻力。结合MLF 续作时点来看,12 月关键的可能双降节点为12 月25 日,但目前在经济指标上发生了三点变化:1)PMI 连续三月回暖;2)房地产销售成交回暖+金融数据边际改善;3)消费数据上,受益于以旧换新补贴+消费券,高频显示一定积极成效;4)此外,人民币汇率目前也面临较大压力,成为影响货币政策节奏的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认为从2025 年全年视角上看,经济的拐点性复苏、权益的景气牛,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短期内的数据验证逻辑,确实可能会让央行放慢货币政策宽松节奏。而且如果将买国债+同业存款利率下降分别看作类降准和类降息操作,那么可以说11 月已经完成了一次“小双降”,对于12 月可能的双降节点正是在地方债发行结束+11 月宏观数据披露之后,考虑短期逻辑双降能否兑现我们存疑,但也要强调短期观点并不影响全年宽松的幅度和节奏。
权益市场预期向好,经济预期中性,难以复刻2023 年末的二阶段行情。2014 年的四季度、2023 年的四季度,都是值得注意的时刻。其中需要关注两个关键因素:
1)从股债双牛的局面看,2014 年末的超预期幅度的宽松是重要的催化剂。而我们认为本轮的宽松已经在11 月份兑现大半,12 月份继续大幅宽松的可能性相对较低;2)从2023 年四季度的跨年行情持续时间较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A 股的连续下挫。
但是当前无论是经济数据的边际改善(当然我们认为暂时不具备拐点性意义),还是货币政策连续宽松的可能性,还是政府发债进度告一段落,以及权益市场和经济预期的表现并不差,就已经导致当前债券市场定价了10BP-15BP 的降息幅度,我们认为短期相对过热。
总体来说,我们维持年度策略对明年利率点位1.7%到2.0%的判断,但短期内要注意节奏的平衡。也有投资人认为,即便是12 月份不降息,可以继续预期1 月、月降息,但是我们认为,时间越长,故事的不确定性越高。
风险提示:央行超预期收紧货币政策、理财大规模回表引发市场波动、机构行为大幅趋同形成正反馈。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