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通胀:生产强于消费 关注供需再平衡
核心观点
11 月CPI 同比增速为0.2%(前值0.3%),低于市场和我们预期(Wind 一致预期为0.5%),交通通信尤其汽油价格是主要拖累,11 月汽油价格同比下降8.2%。11 月PPI同比增速录得-2.5%(前值-2.9%),好于市场和我们预期(Wind 一致预期为-2.7%),主要受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国内工业品需求有所恢复等影响。我们认为,当前通胀水平正处于筑底回升的早期阶段,有效需求恢复的弹性空间较大,预计货币政策仍有降准、降息等总量性宽松空间。
大类资产方面,近期超预期政策组合拳聚焦于货币、房地产、资本市场、隐债化解等多个领域,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有助于改善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我们认为,A 股或受益于风险偏好抬升,风格更偏向于小盘成长,科技股估值改善的弹性或相对较大,建议关注创业板、科创50 和北证50 等高弹性板块。固定收益领域,我们提示当前无风险利率水平已逐步接近新均衡水平,预计后续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总体呈现震荡走势,长端利率较难出现上行风险,信用利差有望收窄,短久期下沉资质区域的城投债或是主要配置方向。
11 月CPI 表现低于预期,有效消费需求制约核心CPI 上行斜率11 月CPI 同比增速为0.2%(前值0.3%),环比增速为-0.6%(前值-0.3%),低于市场和我们预期(Wind 一致预期为0.5%),主要受气温偏高及出行需求回落等因素影响。据测算,在11 月份0.2%的CPI 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1 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1 个百分点。
第一,气温偏高是食品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11 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冷空气过程偏少,利于农产品生产储运。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11 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1.7%,影响CPI 下降约0.48 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食品中鲜活食品价格大多超季节性下降,其中鲜菜、猪肉、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下降13.2%、3.4%、3.0%和1.3%,合计影响CPI 环比下降约0.46 个百分点,占CPI 总降幅约八成。食品中,鲜菜价格下降13.2%,影响CPI 下降约0.33 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3.0%,影响CPI 下降约0.06 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1.9%,影响CPI 下降约0.06 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3.4%,影响CPI下降约0.05 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1.3%,影响CPI 下降约0.02 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0.8%,影响CPI 下降约0.01 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天气晴好利于鲜活食品生产储运,叠加前期受极端天气等影响价格上涨较多,这与高频数据折射的信息较为一致。从同比看,11 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0.9%,影响CPI 上涨约0.26 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10.0%,影响CPI 上涨约0.20 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2.4%,影响CPI 上涨约0.07 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3.7%,影响CPI 上涨约0.17 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8%,影响CPI 上涨约0.03 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下降1.1%,影响CPI 下降约0.02 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0.3%,影响CPI 下降约0.01 个百分点。
第二,核心CPI 维持磨底。11 月核心CPI 同比增速录得0.3%(前值0.2%),环比再次转负值-0.1%(前值0),我们推断这或与“双十一”购物节促销较2023 年时间前置有关,也受到旅游出行需求回落的季节性影响。从环比变动看,旅游出行进入消费淡季。飞机票、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分别季节性下降8.6%、7.3%和5.6%;冬装换季上新,服装价格上涨0.6%;部分车型新款上市,燃油小汽车价格上涨0.2%,为近9 个月以来首次转涨。从同比看,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其中通信工具价格由上月下降2.1%转为上涨0.7%;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5.5%,降幅有所收窄。服务价格上涨0.4%,涨幅与上月相同。
综合研判,随着增量逆周期政策发力和基本面的渐次改善,相关物价指标也有望回弹,预计2025 年CPI 大概率小幅回升。我们认为,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仍处于修复的关键节点,各地消费品以旧换新配套政策陆续落地,叠加优惠让利,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商务部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数据平台显示,截至12 月6 日24时,2963.8 万名消费者购买8 大类家电产品4585 万台,带动销售2019.7 亿元,其中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占比超过90%。全国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突破1000 亿元用时79 天,从1000 亿元到2000 亿元仅用40 天,更新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11 月PPI 同比降辐边际收窄,生产性需求有所修复11 月PPI 同比增速为-2.5%(前值-2.9%),环比增速为0.1%(前值-0.1%),相对好于市场和我们预期(Wind 一致预期为-2.5%),主因在于生产资料价格回稳向好。11 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9%(前值-3.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2.12 个百分点。此外,生活资料价格也有所收敛。11 月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4%(前值-1.6%),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6 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5%,衣着价格下降0.3%,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2%,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2.7%。据测算,在11 月份-2.5%的PPI 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3 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2.2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11 月产业链上游周期品价格影响较大,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8.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6.3%,降幅比上月均扩大0.7 个百分点。在调查的主要行业中,共有7 个行业降幅比10 月所有收窄。我们认为,目前的政策组合更多指向提振信心,对终端需求和供需缺口弥合的实质性改善仍需观察,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的增量地产、消费等总需求侧政策陆续出台,才有可能进一步判定PPI 的持续性反弹信号。
具体从同比变动来看,11 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12.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11.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5.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3.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2.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下降2.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下降0.9%。另一方面,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9.7%,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价格上涨6.0%,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4 和0.2 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虽然11 月再次转正,但我们重点提示市场终端需求消化可能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从环比看,11 月PPI 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生活资料价格由下降0.4%转为持平。
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房地产、基建项目加快推进,水泥、有色金属、钢材等工业产品价格上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上涨1.2%,其中水泥制造价格上涨6.2%,玻璃制造价格上涨1.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2%,其中铝冶炼价格上涨5.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2%。
展望后续工业品价格走势,我们判断工业品价格或受制于产能利用率较低,工业品价格短期难言改善。结合PPI 定基指数来看,我们认为PPI 同比降幅年内转正概率较低。我们认为,当前由行业协会层面主导的产能优化升级对PPI 的拉动作用可能相对有限,如果仅依赖于市场自然出清可能速度相对缓慢。后续需重点关注相关部委对能耗限制等相关的增量指引。特别是对于中游制造业的电耗约束如果进一步加强,可能会指向PPI 稳步收敛。我们的理解是,限制能耗的目标更多还是为了限产和供给侧改革,使未能达到能耗标准的产能退出市场,以达到过剩产能实现出清的效果。从装备制造业来看,11 月环比变动总体趋于负增长区间,其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价格下降2.0%,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下降0.8%,锂离子电池制造价格下降0.6%;计算机整机制造价格上涨0.6%,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价格上涨0.4%。
我们再次强调,需持续跟踪和关注供给侧的政策指引。2024 年5 月29 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要求2024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 亿吨。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 亿吨,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我们认为,《行动方案》类似于新一轮供给侧改革,在此背景下,有色金属、黑色产业、石化产业和建材产业将面临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的局面。据国家发改委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 亿吨标准煤。但全国能耗强度降低仍滞后于时序进度,部分地区节能降碳形势较为严峻,能否如期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可能需要渐进观察。
综合研判,后续中游行业产能出清或相对缓慢。一方面,随着前期制造业资本开支持续偏强,形成后续产能的积累,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可以看到,2024 年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1%,比上年同期下降0.5 个百分点,比二季度上升0.2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考虑下游有效需求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工业品价格的企稳本质上是依赖于需求侧的消化,但综合研判这可能是个宏观慢变量。
低通胀环境下重点把握大类资产的配置机会
大类资产方面,近期超预期政策组合拳聚焦于货币、房地产、资本市场、隐债化解等多个领域,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有助于改善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我们认为,A 股或受益于风险偏好抬升,风格更偏向于小盘成长,科技股估值改善的弹性或相对较大,建议关注创业板、科创50 和北证50等高弹性板块。固定收益领域,我们提示当前无风险利率水平已逐步接近新均衡水平,预计后续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总体呈现震荡走势,长端利率较难出现上行风险,信用利差有望收窄,短久期下沉资质区域的城投债或是主要配置方向。
随着存量政策及一揽子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或有望充分化解各类风险,风险评价的改善速度或快于以企业利润为代表的经济基本面回升。A 股或受益于风险偏好抬升,权益市场风格更偏向于小盘成长,科技股估值改善的弹性或相对较大。港股方面,建议关注市场风险偏好的提振对其形成向上牵引力,以及海外流动性预期明朗化后对其估值水平改善的贡献。
固定收益方面,预计货币政策将延续总量略宽松基调,后续收缩型政策出台的概率不大。利率债方面,短期来看,预计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总体维持震荡,资本利得的弹性主要来自博弈强预期与弱现实的收益,长端利率较难出现上行风险,中长期仍需关注总需求扩张的强度。若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总需求政策,才会形成债市逻辑的反转。信用债方面,结合近期财政政策的一系列表态,清晰表达出了防范和化解隐性债务的思路,预计2025 年公开发行城投债不会违约,看好短久期下沉信用资质。
黄金方面,考虑2024 年已经经历了一轮气势磅礴的上涨,且与传统的黄金价格锚逐步脱钩(包括美元、10 年美债实际收益率等)。展望2025 年,我们认为金价有望再创新高。一是去美元背景下外移的需求曲线。一方面源自于全球地缘政治冲突背景下,美元作为制裁工具的滥用;另一方面,源自于美国政府债务的快速扩张。在此背景下,以全球央行购金支撑的黄金需求曲线外移仍将继续。二是地缘政治冲突的持续超预期发酵。近年来的各大地缘冲突均出现了预期外的发酵,从表面来看是美国大选矛盾的外溢;从本质来看是以中美博弈为主线的地缘格局重构,未来仍将继续。三是全球潜在的“再通胀”阴影。预计2025 年美国、日本、中国三大经济体均将迎来通胀增速的逐步抬升。
风险提示
1)中美博弈超预期升级
2)巴以冲突外溢,或导致中东局势持续紧张
3)东亚地缘摩擦存在升级隐忧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