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政治局会议点评:表态“积极有为” 短期或有股债双牛

刘雅坤/周欣洋 2024-12-10 10:44:08
机构研报 2024-12-10 10:44:08 阅读

  2024年12月9日,中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前期回顾和当下形势判断:会议背定了今年以来的经济工作,表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自标任务将顺利完成”,预计今年5%的GDP增速目标有望完成:同时也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方尚,定调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止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对于明年经济在稳增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新与政策协同。各今方尚政策如何定调?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多表述为首提。本次针对宏观政策取向要求:更加积极有为”,明年更为积极扩张的政策力度值得期待。针对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表述均为近年来首提,财政政策表述由今年以来数次的“积极”,变为更加积极”;货币政策方面表述由“稳健”,变为“适度宽松,是2010年以来的首提:同时,在财政、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的表态基础上,会议还要求“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表述亦为会议首提,表明明年中央对于经济逆周期调节的决心以及宏观政策出台的力度将更加积极、各部门政策间的配合协同将更加精准有效。自924一揽子政策落地以来,货币层面降息降准、多种货市工具使用,财政层面新增10方亿元化债等政策陆续落地,一方面加强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另一方面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提振作用在提升。预计明年更为积极的降准降息空间可期,预计调降政策利率或至40BP及以上,全年累计降准空间也有概率超过150BP,宽货币仍将持续,更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期待,货币-财政协同发力下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调节,共同支持实体经济回暖。会权首次明确表态稳任楼市股市。首先,本次针对房地产方面表态篇幅较为有限,仅提到“稳住楼市”,但表述简要、明确,中英对于地产止跌回稳的态度和意图仍然十分坚定。目前在924新政以来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组合拳下,地产数据持续修复,销售端已经观察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供给端的修复情况仍有待观察,后续主要关注二手房销售同新房销售改善的传导以及供给端的修复情况,预计2025年地产方面的政策将在现有政策上继续规模扩张、加深加力,明年地产的尾部风险收窄可期,房价有望观察到企稳。其次,本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及要稳住股市,,9月政治局会议曾提及要“大力号导中长期资金人市”,本次明确稳股市也表明中央对于金融市场进一步支持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在加强,未来如互换便利工具等支持资金入股市等提振权益市场的政策可以继续期待

      全方位扩内需、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会议仍将扩内需、提振消费放在重要位置,在整体宏观政策后首先提及“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意味着加力刺激和提振国内需求仍然是明年政策层的最重要方向之一。今年以来消费主要仍体现温和复苏,下半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漂激下消费增速有所加快。目前消费者储蓄意愿仍较强,预计明年刺激消费进一步释放、以日换新等焕发内需潜力的政策将进一步延续加力,资源配置效率将得到提高、国内需求有效回暖可期。其次,会议将科技创新放在第二重要的位置,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当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新兴产业的升级发展至关重要,政策自上而下支持设备更新、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也是带动四季度制造业回暖的有力推手,因此预计政策支持下产业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持续为传统发展模式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模式过渡注人动能。

      债市影响几何?会议表述积极,较超预期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定调下,短期或有股债双生,伯也仍需关注近期将召开的中央经济于作会议的表述。本次政治局会议的表述中,首提并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基调较为积极,宽货币但尚未宽信用的过渡期,流动性宽松或带动股债双牛。另本次会明确提及要稳住股市,对权益市场的提振作用可能更强,短期权益市场或更为受益,政策层面的超预期提振仍需关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更加详细和完善的表态。从历史经验来看,近年来12月会后5-10个交易日内10Y国债收益率下行概率更高,历史经验也显示会后构成中长期利率持续回升的概率不大。当前十债已处于 1.95%的绝对历史低位,也要警惕短期快速下行后的回调风险。

      风险提示

      1.经济基本面超预期回升影响债市主线风险

      2.政府债供给节奏超预期的风险

      3.债市利率超预期大幅回调风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