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报告:“中国因素”能否成为新变量?

周浩/孙英超 2024-12-10 10:44:10
机构研报 2024-12-10 10:44:10 阅读

  对于全球市场而言,过去的一周是极度纠结的。一方面,市场在充分消化美联储和ECB 在本月的降息;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参差,让市场很难找到那个最为确定的答案。与此同时,美元虽然一枝独秀,但似乎也在一些关键的位置上遭遇抵抗。或者说,市场虽然在为美元和美债的“reset”做准备——即美元汇率可能会对应一个较低的美债利率中枢——但这其中的巨大差异,也会对投资者造成煎熬。

      在这个当口,“中国因素”的出现,打破了市场的短期平衡。市场虽然会继续等待美联储下周的议息,但也会更加焦急地想要了解中国政策的可能走向。虽然事实很清楚,在明年的中国“两会”前,所有的相关信息都不会尘埃落定,甚至仍然有调整的空间,但金融市场会“脑补”这一系列的政策,并将其落实在交易中。

      对于全球资产定价而言,强美元会受到新一轮的冲击,在这个本身就略显拥挤的交易中,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带来显著的头寸变动。尤其在欧元无法有效击破1.05 关口的情形下,“强美元”逻辑会不断受到挑战。与此同时,由于美联储降息在即,美债收益率在近期的相对企稳,事实上也表明市场的犹豫,这样的犹豫大概率意味着市场并没有选择好方向,甚至很多投资者在考虑曲线是否会陡峭化。

      总体而言,特朗普交易和贝森特交易都出现了一定的疲态,“强美元”和“低美元利率”这样看似矛盾的组合,在一段时间内运行不悖,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投资者相信下一届美国政府的执行力。然而,这样的交易到了一个阶段,则开始遇到了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的阻力。

      在这个时候,“中国因素”适时出现,成为了主导市场的新的变量。如果“强美元”和“低美元利率”同时受到质疑,那么“中国因素”则相对容易取而代之。在外汇世界中,商品货币则可能乘风而起。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