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趋势跟踪: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经验亮相COP29

徐丰羽 2024-12-11 08:49:19
机构研报 2024-12-11 08:49:19 阅读

  报告要点

      COP29 达成至少3000 亿美元/年的新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

      2009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5)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 年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而这“1000 亿美元/年”的承诺在2016 年生效的《巴黎协定》中成为支持的下限,并且在2020 年以后继续生效。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发达国家承诺到2035 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3000 亿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经验亮相COP29。中国在COP29 期间发布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成果,如《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国行动》等,并举行新能源日、碳市场日、数字化日、气候资金与技术日、适应日等10 个中国边会主题日,展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经验。截至2023 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5.16 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 万千瓦/6687 万千瓦时,新能源技术领跑全球。2023 年,“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合计出口1.06 万亿元,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

      “气象×金融”的天气衍生品业务开始发挥风险管理作用。今年以来,以“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为标的“保险+期货”天气衍生品陆续应用于农业、电力行业,为天气敏感型行业规避因天气变化所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提供保障。不同于国际采用温度期货和期权等场内交易的方式,我国主要采用基于温度指数为标的的“保险+期货”模式为开发场外天气衍生品。本月,“中央气象台-广期所光伏气象指数”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郑州商品交易所气温指数”相继发布,可为更多的天气衍生品创新提供新标的。

      风险提示: 1、政策实施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