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流动性转向充裕格局1.8%不是债牛终点

李一爽 2024-12-13 17:15:11
机构研报 2024-12-13 17:15:11 阅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整体延续了周一政治局会议的精神,并在政策的具体表述上进行了细化。财政相关的表述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在会议通稿中明确提到了降准、降息,并且提出保持流动性充裕,删除了“合理”二字,这标志着央行至少在短期可能从“流动性结构性短缺”的管理模式转向“流动性充裕”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1.8%的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并不是债牛终点。

      本次会议提到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适时研判形势,做出决策部署,这也显示了其对于9 月26 日政治局会议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高度认可。相对于2023 年经济工作会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本次会议在着墨上有所淡化,从2023 年的提及16 次下降到了4 次,而是提出了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总供给与总需求、培育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与做大总量的关系这五个“必需统筹好”,更加强调经济秩序、经济循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显然对于短期需求不足的问题更加重视。在明年的工作任务中,也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到了第一位。

      本次会议对于增长目标也更加细化,除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外,还专门提到了要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且同样强调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与政治局会议一致,体现了政策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实际感受,呼应了需求端更加重视提振消费的倾向。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将维持在5%,通胀与就业目标相对2024 年可能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在执行层面,会议要求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实,保证足够力度,后续针对经济形势加码的空间仍然存在。

      本次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到了明年工作的第一位,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的表述也与政治局会议一致。会议提到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适当提高养老保险以及医保标准,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但并没有明确提到前期市场关心的生育补贴等方面的政策,相关措施可能要到两会细化。而在阐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时,会议提到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相对去年力度明显更大,但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我们预计全年赤字率有望提升到3.8%-4%,专项债规模提升3000-5000 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可能再增加1 万亿。

      货币政策方面,会议也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涵进行了阐述。相较于2023 年,本次会议直接提到了降准降息,确定性更强、空间更大;社融与M2同增长与价格目标相匹配的目标未变,这也意味着在“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下,政策不会重回过去的老路,类似于2009-2010 年M2 增速一度接近30%的状态可能不会再现,2025 年社融与M2 增速大致可能也会维持在8%上下,相对今年可能不会有大的提升;而保持流动性充裕,删去了“合理”二字,这是2018 年Q2 以来的首次调整,更是2009 年Q1 以来首次提到流动性充裕的表态,这标志着央行至少在短期可能从“流动性结构性短缺”的管理模式转向“流动性充裕”的管理模式,这可能是央行态度的重要转变。

      事实上,在2008 年11 月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并强调维持流动性充裕后,R007 中枢一度降至1%附近,并维持了8 个月左右。而在当前状态下,央行也有可能重复2008 年11 月至2009 年6 月操作,在降息的同时,通过降准等方式使准备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过剩状态,同时将资金利率降至政策利率之下。事实上,在海外利率水平偏高的状态下,类似于中国这样外债不高、可以降息的新兴经济体是非常稀缺的,近期的政策调整显示了中国在主观上以我为主推升实体经济的诉求,如果后续没有其他外部因素的约束、那么这样的过程可能将一直持续到经济内生动能企稳、通胀水平提升之后。

      在周一的政治局会议后,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延续了快速下行的态势,已降至1.8%附近,而中短端利率也出现了大幅回落。这除了反映了对政策利率更大调降空间的预期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定价了当前资金利率高于政策利率的状态不能持续。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尤其是在流动性充裕的格局下,资金利率似乎存在更大的下行空间,后续可继续观察。考虑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可能的转变,1.8%的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并不是本轮牛市的终点,后续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对于投资者而言,可维持积极态度,考虑3Y 以内利率债的绝对收益已经不高,如果资金价格进一步走低,4-6Y 品种可能更多受益,而30Y 国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利差有所走扩,后续也有望补涨,建议投资者加大配置力度。

      风险因素:货币政策不及预期、资金面波动超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