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及其对信用风险潜在影响研究

于昊翔 2024-12-14 13:48:23
机构研报 2024-12-14 13:48:23 阅读

2024 年11 月15 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 号——市值管理》(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明确了市值管理的定义和具体方式,明确了相关主体的责任义务,并对主要指数成分股以及长期破净公司作出了专门要求。本文从《指引》出发,对不同市值管理方式如何具体发挥作用以及其对信用风险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价值创造为基础,本质是提升公司内在价值。上市公司应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等方式提升经营效率。例如,通过研发投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加强供应链管理以降低成本。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巩固市场竞争地位。在市值管理的具体方式中,并购重组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公司内在价值。通过并购上下游企业,上市公司能够实现产业链整合,提升协同效应并降低成本,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收购新兴行业公司还能帮助企业多元化发展,降低单一产业依赖的风险,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产业升级、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等目的。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上市公司能够将管理层、骨干员工与公司长期利益绑定,激发人才活力,从长远来看同样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公司内在价值。成功的市值管理同样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其本质是通过价值创造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

    现金分红、股份回购、投资者关系管理以及信息披露均是上市公司价值实现的具体方式。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通过现金分红进行市值管理的上市公司显著增加,总体规模增长较快。根据监管政策导向,预计未来现金分红的规模仍将稳步提高,发力方向将集中在持续分红、稳定分红方面。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对于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成功的市值管理能够通过价值创造帮助企业“做大蛋糕”,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同时有利于股东和债权人。而有些市值管理方式的利用并非同时有利于股东和债权人,例如未稳定盈利的企业通过举债进行分红,这种方式会增加企业的债务负担,对其信用风险产生负面影响,有利于股东的短暂利益的同时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另外,市值管理不是“一锤子买卖”,其效果需要长期跟踪观察,例如并购重组对于企业内在价值提升的作用短期内看似美好,但可能存在“收益前置、风险后置”的情况,长期来看风险暴露后不利于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因此股东和债权人在判断市值管理的效果时,应根据自身立场、结合自身利益,从短期、长期的角度对其效果进行衡量与判断。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