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信贷社融点评:化债下资产荒压力显现

梁凤洁/张一宁 2024-12-14 19:56:33
机构研报 2024-12-14 19:56:33 阅读

  投资要点

      M1 跌幅收窄,信贷增长放缓,化债下资产荒压力浮现。

      数据概览:2024 年11 月社融新增2.3 万亿,同比少增1197 亿,余额增速环比持平于7.8%;人民币信贷新增5800 亿,同比少增5100 亿,余额增速环比下降0.3pc至7.7%。2024 年11 月M1 同比增速为-3.7%,跌幅环比收窄2.4pc;M2 同比增速为7.1%,增速环比收窄0.4pc。根据金融时报报道,贷款利率保持历史低位。11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45%,环比下降2bp;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08%,环比下降7bp。

      信贷同比少增,隐债置换效果显现。2024 年11 月人民币信贷新增5800 亿,同比少增5100 亿。其中,居民贷款新增2700 亿,同比少增225 亿。企业实体贷款(不含票据)新增2000 亿,同比少增减4165 亿,票据贴现新增1223 亿,同比少增869 亿。

      (1)居民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房市回暖支撑长贷回升。①短贷:消费仍待刺激。2024 年11 月居民短期贷款负增370 亿,去年同期正增594 亿,居民消费需求整体偏弱。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明年要抓好的首项重点任务。伴随以旧换新、消费券等刺激政策落地,预计零售贷款投放有望得到改善。②中长贷:房市边际改善。2024 年11 月居民中长贷新增3000 亿,同比多增669 亿,主要得益于房市交易边际回暖。

      根据克而瑞监测数据,11 月30 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面积1534 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同比增长20%,与三季度月均值相比增长59%。根据中国 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数据,12 月前13 天成交面积约540 万平方米,较11 月前13 天增长25%,较去年12 月同期增长23%。地产成交数据释放积极信号,政策效果持续性有待验证。

      (2)企业端,隐债置换加速释放,短期仍有规模放缓压力。2024 年11 月企业短期贷款负增100 亿,同比少增1805 亿;企业长期贷款新增2100 亿,同比少增2360亿。①实体需求偏弱。11 月中旬国股票据直贴利率一度下探到0.74%,低于10 月同期水平36bp,实体信贷需求仍然有待复苏。②债务集中置换。根据金融时报报道,融资平台等主体拿到专项债资金后,大部分会在10-20 天左右归还债务,其中绝大部分为贷款,11 月2500 亿元地方债务置换,12 月还将有更大规模的债务置换。预计存量融资平台贷款偿还速度加快,预计短期信贷规模仍将同比少增。

      社融同比少增,化债额度全部就位。2024 年11 月社融新增2.3 万亿,同比少增1197 亿。政府债券为主要贡献项,人民币贷款为主要拖累项。11 月政府债券新增1.3 万亿,同比多增1589 亿。11 月国债发行额净融资额6481 亿,同比多增878亿;地方政府一般债和专项债净融资额分别为277 亿和11573 亿,同比少增1096亿和多增7571 亿。11 月8 日人大常委会通过6 万亿新增地方政府债,年内2 万亿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额度已于12 月11 日前全部披露。其中11 月发行1.1万亿,12 月发行0.9 万亿。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后续财政对社融支撑作用有望长期持续。

      M1 跌幅收窄,资金活化程度改善。11 月M1 同比下降3.7%,跌幅环比收窄2.4pc,猜测为化债等财政资金拨付到位,转化为企业活期。M2 同比增速为7.1%,增速环比收窄0.4pc,猜测受当时仍在讨论的同业存款自律倡议影响,非银存款大幅少增。11 月人民币存款新增2.2 万亿,同比少增3600 亿。其中非银存款同比少增1.4 亿,企业存款同比多增4913 亿。明年1 月起,M1 口径扩容,将个人活期存款、非银支付机构备付金将纳入统计。我们预计调整口径后11 月M1 同比增速或为正,高于现值3.8pc。

      投资建议:我们2025 年度策略报告《向风险要收益》中明确提出“先高股息、再顺周期”。化债背景下资产荒压力浮现,高股息银行存在配置价值;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更积极,顺周期银行明年有望迎来改善。当前国债利率连续向下,资产荒压力显现,重点推荐高股息银行,上海银行、沪农商行、江苏银行;顺周期银行逢低布局,包括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失速,不良大幅暴露,政策不及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