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金融数据点评:化债提速阶段性扰动信贷 期待政策见效催化需求拐点
事件: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2024 年11 月新增社融约2.3 万亿,同比少增1197 亿,存量社融同比增长7.8%,增速环比持平;11 月新增信贷5800 亿,同比少增5100 亿。M1 同比下降3.7%,降幅环比收窄2.4pct;M2 同比增长7.1%,增速环比下降0.4pct。
信贷少增主因对公承压,背后有弱需求、化债置换及银行侧重项目储备放缓投放影响。
总量预期内偏弱,下阶段核心关注政策催化下实体修复的持续性及有效需求的回暖。
11 月金融数据口径信贷新增5800 亿,同比少增5100 亿;存量信贷增速环比下降0.3pct 至7.4%。对公贷款(不含票据贴现)、零售贷款、票据贴现分别新增1277、2700、1223 亿,分别同比少增4582、2250、869 亿。目前高频经济指标仍在回暖(中采PMI 连续2 个月位于景气区间),12 月政治局会议明确下阶段将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若政策组合拳落地见效带动各类主体经营改善、扩张意愿提升,也有望驱动有效需求改善。
对公端延续少增,弱需求及年末侧重项目储备是现实,化债置换对中长贷也有扰动。
11 月企业中长贷新增2100 亿元,同比少增2360 亿元,年末银行专注项目储备、主动放缓投放,同时各地特殊再融资债加速发行也对涉政贷款形成置换;企业短贷净下降约100 亿、同比多降1805 亿,反映实体需求依旧偏弱,也与11 月持续处于低位的国股转贴现利率相互印证(11 月,国股行1 个月期转贴现利率平均仅约0.9%;但我们也关注到12 月来国股行存在“抢跑”跨年票据,1 个月期票据利率大幅下降到0,或也表明开门红投放会有积极表现)。
零售端,中长贷延续修复,短贷回暖需关注消费刺激成效。11 月居民中长贷新增3000 亿、同比多增669 亿,一方面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后提前还贷缓解,另一方面政策呵护下购房情绪也有所回温;11 月居民短贷净减少370 亿、同比多降964 亿,反映居民消费意愿恢复并不稳固,但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大力提振消费”、各地消费券等刺激政策也密集落地,伴随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短贷需求也有望同步改善。
政府债新增超万亿、仍是社融最主要支撑。11 月新增社融约2.3 万亿,同比少增1197亿,存量社融增速较上月持平于7.8%。特殊再融资加速发行,11 月政府债贡献社融近6 成。11 月政府债新增1.3 万亿(贡献当月社融增量的56%),同比多增1589 亿,化债加速推进下特殊再融资债发行是主要支撑(11 月各省市拟发行约1.6 万亿,实际发行1.1 万亿)。对实体贷款延续筑底,低利率环境下企业债部分替代融资需求。11 月对实体发放人民币贷款约5220 亿,同比少增5897 亿,表外融资净增加819 亿,同比多增806 亿,其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909 亿,同比多增707 亿;企业债新增2428亿,同比多增1040 亿。
非银存款拖累M2 增速回落,M1 降幅延续收窄、好于预期。11 月存款新增2.2 万亿,同比少增3600 亿,受《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落地预期扰动,11 月非银存款仅新增1800 亿、同比少增近1.4 万亿,拖累M2 增速较10 月下降0.4pct 至7.1%;11 月零售存款新增7900 亿、同比少增1189 亿,企业存款新增7400亿、同比多增4913 亿,同时结构上活化程度或也有提升,M1 降幅较10 月收窄2.4pct至-3.7%。前期央行表态将适时修改M1 口径,若新口径下M1 增速持续回升,也可期待企业活力进一步修复。
投资分析意见:看好银行,现阶段利好经济预期、利好中长线资金入市的政策频出,政策面有催化;银行板块高夏普比率的优质特性有望持续吸引保险、券商等增量中长期资金,资金面有支撑;基本面尽管需要消化现有政策影响但以稳为主,若经济稳步复苏,银行后周期的弹性更为可期。个股层面,聚焦拨备扎实、政策东风下区域β赋予成长契机的优质区域性银行,首推组合:苏州银行(兼具高股息)、重庆银行(兼具高股息)、瑞丰银行。此外,同样推荐常熟银行、苏农银行、成都银行(兼具高股息)。若明年地产销售持续回暖、消费升级趋势再起,可前瞻布局招商银行。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成效低于预期,经济修复节奏低于预期;平台降息扰动、息差企稳进程不及预期;尾部不良风险加速暴露。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