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货币金融观察之5:同业自律对非银存款的影响
非银存款大幅少增。11 月非银存款增长0.18 万亿,同比少增1.39 万亿,成为11 月M2 增速最大拖累项。
对公理财转回存款影响不大。12 月初,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要求同业存款活期定价参考OMO 利率,同时同业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利率降为超额准备金利率。结合11 月单位活期大幅多增,部分投资者猜测是否因为同业自律前置影响,导致对公理财或集团财务公司存款转回单位活期。但商业逻辑上,即使同业存款利率下降,仍明显高于单位活期利率,预计对公理财或财务公司存款转回单位活期概率不大。另外,11 月理财和机构理财规模同比未少增,甚至略好于季节性。
所以我们预计非银存款转回单位存款影响不大。
“对公短贷&票融”到期不续增加。虽然非银存款直接转单位存款概率不大,但“集团公司借低价短贷或贴票融资—获得资金汇集财务公司—存非银存款”这一链条的利差空间下降,从而导致前期短贷和票据融资到期后不续,形成短贷&票融和非银存款的同比减少。的确今年4、5 月是“对公短贷&票融”明显多增,4 月多增0.41 万亿,5 月多增0.16 万亿。如果以半年主要期限,10、11 月份正好是到期大月,的确这两个月“对公短贷&票融”明显少增,10 月少增0.16万亿,11 月少增0.27 万亿。4 月“对公短贷&票融”多增幅度大于5 月,逻辑上11 月到期规模压力小于10 月,但是最终11 月少增幅度大于10 月,显示11月到期不续的规模上升,可能体现同业存款自律的前置影响。
同业存款自律另一个重要影响将导致非银链条的存款创造萎缩。近几年理财和货币基金资产中存款占比大幅上升,截至24 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配置存款规模合计约14.4 万亿,投资存款比例分别为26.2%和44.0%,而2020年底分别为9.1%和36.8%。我们预计随着同业活期利率下降,叠加同业定期存款流动性受限,可能导致货币基金和理财的同业存款转向短债和回购融出,从而导致银行对非银的净融出明显下降,非银存款创造消失。11 月底,银行间回购市场,银行类机构对非银净融出余额4.74 万亿,较10 月底增长0.58 万亿,同比少增1.06 万亿。12 月以来,银行净融出继续明显少增,银行同业存单净融资大幅多增,预计12 月非银存款会继续明显萎缩。
我们认为,非银存款大幅少增可能源自同业自律的前置影响,一方面理财货币基金减少银行存放,同时银行对非银净融出少增;另一方面,同业存款利率下降后,前期对公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到期后不续增加。往后看,理财和货币基金存款规模仍高,后续仍有不少定期存款陆续到期不续,预计非银存款负增长会延续到明年二季度,继续会对M2 增速形成拖累。银行端,预计同业存款压降,同时会增加同业存单发行补充负债,并减少对非银行机构的净融出,从而形成银行同业资负阶段性缩表。由于压缩的是高成本负债和低收益回购,整体对银行边际息差形成正贡献,结算性同业活期占比高的银行更受益。
投资建议:短期来看,政策部门和银行信贷进入年底收官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定调年内经济目标将顺利完成,年内各类政策和信贷再明显发力的空间可能有限,11 月财政力度阶段性回踩是一个印证。中期来看,中央定调明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和“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财政政策表述类比20 年,货币政策基调类比08 年,明年开年政策力度值得期待。参考08 年和20 年经验,预计随着本轮宏观政策落地兑现,经济和资本市场也将回升。虽然短期货币宽松导致银行息差承压,但经济恢复有助于中期息差回升,促进银行中收增长,降低不良生成,利好估值回升,看好银行板块系统性行情和长期夏普优势。本轮宏观政策将更加注重消费和资本市场中收占比高、结算性负债强的银行会更加受益,估值溢价有望再回归。
风险提示:经济基本面改善偏慢;政策力度低于预期;存款竞争及定期化加剧。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