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股重温激情燃烧岁月 基金经理:主线耀眼 交易难做
新华财经北京3月3日电(记者张舒琳)春节假期后,A股市场热度进一步攀升。在科技股掀起的一波浪潮中,资金“众生相”尽显:融资余额创近十年新高,表明杠杆资金加速入场;公募债基“失血”、股基热销,显示部分资金“弃债买股”;百亿级私募仓位显著抬升,资金大举押注科技主线。与此同时,市场分歧已明显出现,近期主力资金从前期“买买买”的板块中加速流出。

2月以来30只ETF涨超20% 科技主题最亮眼
2月以来,A股市场科技板块持续上涨。多家机构认为,受益于DeepSeek带来的科技变革以及科技板块相较于美股存在的显著折价,叠加投资者对科技进步的乐观情绪,科技板块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科技主题领跑2月ETF市场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月有30只ETF(被动指数型、QDII股票型)复权单位净值上涨幅度超过20%。

公募基金积极参与定增 折扣收益有吸引力
日前,铂科新材披露了定增获配名单,交银施罗德基金、诺德基金和财通基金等均有参与。作为“折价入股”的工具,定增业务年内再度吸引公募基金踊跃认购。证券时报记者发现,具备折扣优势的定增项目常常被基金经理用来摊薄持仓价以拉低成本。有多只基金一边参与定增,一边在二级市场减持原有股份来获取“折扣收益”。

消费基金大玩“平衡术” 频现增聘科技大拿谋转型
近期,消费主题基金在营销策略与降低产品存续风险上有了新思路。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多家基金公司通过对消费主题基金增聘科技明星基金经理的方式,迅速改善了基金产品业绩,降低了规模下降带来的产品存续风险,甚至有基金公司将年内进入业绩前十的基金经理“空降”到消费主题基金上。通过上述方式,这些基金可以实现产品业绩和风险上的平衡。

公募基金深挖AI机遇 技术平权带来投资平权
近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变革与突围·中国基金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沙龙”之“发现科技之美·AI技术变革与投资机遇”在深圳成功举行。多位公募基金经理受邀通过主题演讲深入探讨AI技术变革给投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建信基金、大成基金等四大公募旗下科技赛道明星基金经理,就AI技术变革浪潮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下带来的定价方法、选股策略展开讨论。

两大类基金赚翻了!大额申购被限制
2025年基金限购频发,背后藏着哪些财富密码?基金限制大额申购现象频发3月1日,中欧智能制造A、华富收益增强A、国联安增利债券A均发布暂停大额申购的公告。中欧智能制造A在公告中提到,为进一步保证本基金的稳定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根据相关规定,中欧基金决定自2025年3月3日(含)起限制本基金的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的金额,限制申购金额为10万元。

323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 债券型基金占比超五成
3月1日,中欧智能制造混合、华富收益增强和国联安增利债券基金均发布暂停大额申购的公告。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金市场频繁出现限制大额申购的情形。1基金限制大额申购现象频发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截至3月1日,共有370只基金发布暂停大额申购的公告,涉及基金323只。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市场逻辑,不仅反映了基金公司的策略调整,还对投资者的决策和市场的整体运行产生着深远影响。

规模超170亿元3月首批上市ETF“定档”
3月初,资本市场迎来首批上市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截至2月28日收盘,11只新成立的ETF确定了上市日期,3月3日、4日、5日分别有1只、1只、9只ETF相继在交易所上市,累计规模达170.22亿元。加上另外3只新成立但上市时间待定的ETF,3月首批上市的ETF总数将达14只,累计规模为187.12亿元。

偏股基金指数创阶段新高 部分投资者求稳止盈
近期,A股和港股迎来一波喜人的涨势。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创造了2023年9月以来新高,部分近2年成立的偏股型基金陆续实现净值新高,其间购入基金的投资者陆续实现盈利。不过,在基金涨势之下,部分投资者或许是有点“恐高”,选择落袋为安,包括此前被大量认购的股票型ETF也未能延续“吸金”趋势,开年以来获资金净流出近600亿元。

基金频频调仓 后市主攻AI
基金业人士认为,随着AI热点的不断扩散,后市投资主线愈加明朗,呈现三大趋势,即从上游到中下游、从集中到百花齐放、从AI到AI+。
本周焦点